Monday, January 18, 2010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


Review from Photozone
Review from Amazon

Sample Photos

1. 簡介

IMG_5837 Beehive Geyser,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igure 1: Beehive Geyser,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18mm, Av=9, Tv=1/640 and ISO=100)。黃石公園最出名的地熱景觀首推geyser,這是夕陽時逆光照的Beehive Geyser。

IMG_5088 Blue Mesa, 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
Figure 2: Blue Mesa, 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35mm, Av=9, Tv=1/100 and ISO=100)。石化森林其實也是個顏色豐富的地方,雖然色調比較詭異一點。重點是,這顆鏡頭算是發色濃郁,在這方面會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在Canon APS-C的鏡頭裡,這顆是被稱為「鏡皇」的鏡頭,從價格就可以感受到他的身價,重量也是不凡,跟Canon 18-55mm、17-85mm與10-22mm這幾顆比起來重了不少。大部分entry level單眼相機所附的kit lens,焦段常是18-55mm(等效焦距得視廠牌再乘上1.5或是1.6)並附上IS或是VR等影像穩定器,這顆鏡皇的17-55mm焦段看似跟差不多18-55mm差不多,但整體的光學表現卻是差很多的。

第一是銳利度(sharpness),這是不少人在意的一項指標。雖然我沒有用過所有的Canon APS-C的鏡頭(18-135mm與18-200mm這兩顆我沒用過),但鏡皇的sharpness在所有APS-C的鏡頭裡我相信是最佳的。如果你買單眼的目的之一就是看到這種影像好像會跳出畫面的話(有的人不喜歡這種效果,因為眼睛會覺得很刺),除了Canon那堆紅線圈的L鏡,這顆也是可以deliver出這種效果的鏡頭。實際上,這顆在光學上的表現是可以歸類為L鏡的,不過因為Canon市場行銷策略的關係,APS-C的鏡頭不管多好,名字是都不會有L的。

IMG_9061 Winter Morning, 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
Figure 3: Snow-Covered Mountain Hemlock, 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4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33mm, Av=8, Tv=1/800 and ISO=200)。像Crater Lake這種雪多的地方,冬天的風往往也不小,這顆鏡頭沒有防滴防塵,若要在這種環境下照得注意。

IMG_4267 Cluster of Hoodoos,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Figure 4: Silent City from Inspiration Point,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4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55mm, Av=8, Tv=1/125 and ISO=200)。Bryce Canyon雪雖然不算多,但也算是風大的地方,尤其是日出的時候,即使是夏天。我這顆鏡頭,就是在這公園入塵之後送修的。

有些人在意發色,尤其是JPG直出不想照RAW檔的使用者。這顆鏡頭這方面也不會讓人失望,一樣有L鏡的quality。也就是說,這顆鏡頭可以稱得上是發色濃郁。真需要的話,在後製軟體的saturation這參數需要補的不多,不需濃妝豔抹,上個輕妝效果就很好了。

這顆鏡頭的另外一個重點是F2.8的大光圈,是勸敗文所極力勸敗的目標之一。在Canon的APS-C,也就是EF-S這種名字開頭的鏡頭裡,這是唯一一顆有F2.8的,而且是從17mm到55mm整段F2.8,也是價格不凡的原因之一。也因為有這種大光圈,這鏡頭如果只是拿去照風景照(也就是我這篇所擺出的大部分相片)的話,其實是有點浪費。發色濃郁以及銳利雖然是這顆的優點,但對照其他APS-C鏡頭的最大優勢,我自己目前覺得是F2.8的大光圈,因此對於室內或是燈光不足的場合,他可以睥睨於所有的APS-C鏡頭,甚至也可以跟L鏡一較長短。

我當初買這顆鏡頭的「正當理由」,就是要去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前,覺得需要F2.8的大光圈在陰暗場合拍照才買的,去了後才發現這是所有洞穴類型國家公園裡唯一可以架腳架拍攝的地方。而所謂的正當理由,這是會去升級鏡頭的人都會用到的四個字。

IMG_7766 Reflection of the Tetons, Schwabacher Landing,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Figure 5: Reflection of the Tetons, Schwabacher Landing,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28mm, Av=9, Tv=1/60 and ISO=100)。其實早起與耐冷才是這張相片的主要功勞,若要說這顆鏡頭的功勞,就是在低於-10F下還算運作正常。不過可別以為一直在這種低溫下會一直ok,等到鏡頭真的太冷時是會起霧的,即使是L鏡也一樣。

IMG_5111 Tunnel View, Yosemite National Park
Figure 6: Tunnel View, Yosemit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4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35mm, Av=9, Tv=1/600 and ISO=200)。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Tunnel View是招牌景點,通常是下午順光照,而這張是日出逆光照。

整體而言,這顆鏡頭優秀的光學特性與17-55mm(等效焦距約為27-88mm)這個實用焦段,被列為通用的旅遊鏡之一,也就是可以一鏡到底不需要換鏡頭。

2. 使用經驗

儘管這是顆性能優異的鏡頭,但因為我最常去的地方是國家公園這類戶外燈光充足的地方,這顆並不是我第一個考慮使用的鏡頭。如果是停個車就能照的景、或是不需要走多少路,那這顆是ok。但如果牽涉到要hiking一段路,一般我會先考慮17-85mm那一顆(現在開始改用15-85mm這一顆新出的)。之所以如此在於55mm這一端對某些景的焦段不夠長,17-85mm雖然quality不如17-55mm,但我願意用較長的焦段彌補quality的不足。另一個我不帶的場合就是如果我預期會遇到野生動物,我也不會帶這一顆,因為我怕換鏡頭的時間機會就已經喪失了。即使如此,我還是曾經在我不覺得會遇到動物的情況下只帶這顆,就是有一次在Yellowstone的Upper Geyser Basin,因為路不長好走,想說就是一堆geyser與hot spring,帶這顆就夠了。結果好心路人跟我說草堆裡有一隻coyote,還指給我看在那裡,差點沒氣死我自己(不過後來還是追蹤並盡量靠近,用這顆照到還算可以的coyote)。

IMG_6464 Sunset, Saguaro National Park
Figure 7: Saguaro at Sunset, Saguaro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4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20mm, Av=9, Tv=1/800 and ISO=200)。有人喜歡照星芒,這顆鏡這方面我不覺得特別,但ok,比10-22mm那顆感覺好不少。

IMG_4407 Balanced Rock in the Mist, Arches National Park
Figure 8: Balanced Rock in the Mist, Arches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35mm, Av=9, Tv=1/320 and ISO=100)。這張其實是碰巧照的,同樣這景我也有用15-85這顆照,17-55這顆在顏色的表現上確實是較豐富。

雖然這顆也是旅遊鏡的最佳人選之一,但要細分的話,屬於比較適合去大城市旅遊的旅遊鏡,因為會照街景、夜景、進餐館吃東西,需要一定的廣角且變形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對望遠端的要求通常比較鬆。此外,F2.8的大光圈在晚上或室內常常可以派上用場,尤其是沒有或是你不想用閃光燈的話(最好還可以配上你ISO表現最好的機身)。有興趣的話,參考我寫的Las Vegas那一篇,裡面大部分的夜照與室內照都是這顆手持照的,只有不到五張不是這顆照的。理論上,有腳架的話也不那麼需要大光圈。但除非是單人或是臭味相投的旅遊,不然腳架屬於旅遊時的違禁品,尤其是在大都市裡旅遊。而F2.8的光圈,在這焦段下的井深我覺得還算ok。

這顆也不是就不適合帶去國家公園這種大景的地方,17mm端足夠應付大部分的大景,如果你少照特寫而常照panorama這類的風景,這顆鏡其實是適合的。主要是這顆鏡的F2.8大光圈在戶外大景能派上用場的機會較少,除非你是去像cave這類地方。也就是說,如果目標是著重在照到想要的景,那國家公園這種有大景的地方這顆鏡也很適合,但如果目標在於發揮這顆鏡頭的最大優勢,那大城市會是較國家公園適合的地方。

IMG_5248 Paradise Lost, Oregon Caves National Monument
Figure 9: Paradise Lost, Oregon Caves National Monument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17mm, Av=2.8, Tv=1/4 and ISO=1600)。這種不見天日的地方,是這顆鏡發揮F2.8的場合,不過也只限於有被燈光打亮的地方。

IMG_7280 Storm Breaking Morning,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Figure 10: Storm Breaking Morning,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4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51mm, Av=8, Tv=1/250 and ISO=200)。這個是春天的大峽谷,當晚下了點雪,這是早上雲霧開始散開時照的。

即使如此,有些地方我還是不太敢帶這顆鏡頭出遊。比如Zion National Park裡的The Narrows,萬一不小心摔倒泡到水可不得了。同樣是這公園,Angels Landing我也不會想帶這顆鏡頭上去;而如果sand sunes或snow field有風在刮,或是像金門大橋下如Fort Point或是Baker Beach與Point Reyes National Seashore這類常會颳海風的地方,我也少帶這顆鏡頭在這種環境下照。

此外,這顆鏡頭雖然有L鏡的品質,但只限於光學特性。這顆鏡頭常被詬病的就是組裝,有一種花了$900買這一顆鏡頭,握起來的感覺卻像是一顆$200的鏡頭似的。我不是很介意這鏡頭塑膠用了不少,但這鏡頭屬於入塵機會大的,而我也因此送修過一次。不過因為還在保固範圍內,所以就付了一下郵資,一週就修好並寄回給我,算是服務還不錯,我原本以為搞不好得一個月我才拿得回來。所以如果你要在這類harsh環境用這顆鏡頭的話,因為不是內對焦,在伸縮時可能得多留意一下,我自己常會不自覺去注意這件事就是。

另外一件在使用上會遇到的問題是,這顆鏡頭沒有像Canon 70-300mm或是Canon 18-200mm類似的zoom lock可以在廣角端鎖住鏡頭,但在中間焦段的地方有特意弄得緊一點,因此如果你掛在脖子上邊走邊旅遊時,會卡住而不會整個全掉出來(這是17-85那顆我最不喜歡的地方)。不過在我用了這顆鏡頭一年多後,這個機制似乎鬆了點,因此目前有種握起來是顆$100鏡頭的感覺。如果是輕裝旅遊在大城市或是簡單的步道上,這顆鏡頭的這個鎖住鏡頭的機制還算ok,但如果是需要走遠一點或是較陡的步道,就會比較annoying,也是我不喜歡帶這顆走長路的原因。

IMG_1397B Tourist Preparing for Sand Sleighing,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Figure 11: Tourist Preparing for Sand Sleighing,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Canon EOS 4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17mm, Av=8, Tv=1/1000 and ISO=200)。沙丘是另一個容易讓這顆鏡頭入塵的地方,不過當天天氣好也沒颳風就是。

IMG_3657 Hat Lake in Autumn, 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
Figure 12: Hat Lake, 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4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17mm, Av=9, Tv=1/200 and ISO=200)。Hat Lake我去過不少次,難得看到顏色長這樣,就順手拍下。

對焦速度不是什麼問題,即使夜晚照我印象中也都還蠻不錯的。不過馬達的聲音大了點就是,感覺不是這種價錢鏡頭該發生的事情。不過後來用了小小白IS後,覺得聲音也沒在多小,所以現在對這顆鏡的噪音已經釋懷了。

這顆鏡的F2.8大光圈應該是可以拿去拍有散景的人像的,但我目前心思不在照這類的相片,所以暫時無從建議。也就是說,我還沒將這顆鏡的用途發揮到最大,有機會我會去試一下,到時候再回來補充。

3. 整體評價

跟同樣是旅遊鏡的Canon 18-55mm與17-85mm比起來,17-55mm這顆顯然有光學上的優勢,要不要買這一顆也是以這方面為主,如果預算夠的話。比較常拿來跟這顆比的是Canon 17-40mm這一顆全幅用的超廣角鏡,因為我不是終極得上全幅的人,再加上對Canon 10-22mm這顆算是滿意,若要兩顆選一顆,我會選17-55mm這一顆。成相品質類似,抗耀光感覺沒差很多,但F2.8的大光圈優於17-40mm的F4.0,且可以到55mm端的較長焦段,也有IS防手震(其實這焦段沒有IS的影響不算大,但有總比沒有好,尤其是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使用彈性與範圍比17-40mm好很多,實際上17-55mm這顆的價錢也貴了些。我手上雖然有17-40mm,用在APS-C的機身我主要是要他的防滴防塵,這是在harsh的環境下我不敢用17-55mm這顆時用的。

我想,大部分旅遊的人除了天氣好才跑出來外,通常會躲室內,會想要在低於30F加上颳風飄雪下旅遊的人通常不多,因此17-55mm這顆沒有weather-proof的罩門遇到的機會其實不算多。換句話說,我可能是Canon用戶裡最奢侈的,因為L鏡淪落成備胎的角色,至少目前為止是這樣。

IMG_0068 Zabriskie Point at Sunrise,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Figure 13: Zabriskie Point at Sunrise,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45mm, Av=9, Tv=1/80 and ISO=100)。這是Death Valley在日出時間很多人會聚集的地方,既可以用廣角也可以用長焦段照。

IMG_3135 Lake McDonald, Glacier National Park
Figure 14: Lake McDonald, Glacier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55mm f/2.8 IS USM at f=28mm, Av=9, Tv=1/400 and ISO=100)。這張是早上逆光對著Lake McDonald照的,結果比預期好很多。

不管在好的鏡頭,總是有他的盲點與罩門,即使是Leica或是Zeiss做的。我手上用這顆照的照片我想有一、二千張,可以看出某些相片的sharpness不夠或是顏色不對等等。有些可能是所有鏡頭的光學極限,有些可能是這顆鏡頭專屬的問題,也有些可能是機身與內部晶片演算法的關係。當然,也不排除有些是我的monitor不夠好的關係,或甚至根本只是心理作用。這些得花時間過濾一下,現在還不是能下定論的時候,理想的話,也許還可以想出辦法改善。

這顆鏡頭儘管不便宜,但以成相的quality以及適用性來看,如果預算夠的話,我認為是值得買的,大約是全幅機身用Canon 24-70mm的APS-C版本,但在build quality上較差就是。這裡當然還牽涉到你要把你自己commit到APS-C這個規格還是FF,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屬於認為APS-C已經夠好到應付幾乎所有你想處理的景物,而且也很常照相的話,這大概會是顆遲早入手的鏡頭。即使如此,因為我常常會去hiking,所以像17-85mm或剛出的15-85mm是我最常用的鏡頭,但如果你沒有那麼specific而是比較general purpose,17-55mm這顆的使用率應該會是最高的。

Back to Camera/Photography

6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想咨询一下,价钱相差数倍的B+W的UV比平民用的kenko,对于成像的影响真的差别很多么?我打算购买35mm F1.4L,不确定是否一定要购买一个高档次的UV。另外,很期盼你尽快完成这个篇文章:)

itchiang(thor) said...

其實我手上也有一些很便宜的UV,視鏡頭好壞而定。我目前還沒空去詳細研究好跟壞的UV可以差多少,不過理想情況下兩者不會差太多,在比較特殊的情況下可能會有差,比如明亮差很多的high contrast、側光照陰暗部的表現或是逆光的光斑等。此外,對色彩可能也會有影響,因為不同色彩的透光率在不同的UV不見得完全相同,有可能某種色彩在加上UV後因此會變得比現場弱,但另一種色彩會變得比現場強。

不過這也跟每個人眼睛的picky程度有關,如果自己(跟看你照片的人)看起來ok,那就繼續使用無妨,高低檔UV可能主要差在耐用度。不然,搞不好照的時候都得把UV拔下來才行,高檔UV也無法令人滿意。

raymond said...

您好,谢谢您的文章。我最终还是决定购买了35mm F1.4L,但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是我焦虑的。我明天要启程回家去大西北(大陆),目前那里的温度是 -13 / -20°C(室内都有暖气取暖都比较热) 过段时间应该会低于 -20°C。我想咨询您我在这样低温的情况下使用相机、镜头应该注意些什么?我在想,相机坏了(450D)没关系,要是这个花了不少钱购买的镜头因为水气或使用不当坏了,那我就心痛死了。

我也查阅了网上的一些说法,但觉得很笼统,看到您的相片中也有一些雪景和冬天环境下的照片,所以真心盼望听到您的建议,如果确实对器材不好我可能就不带相机回去了。

我明天可能就无法使用网络了,所以今天会一直等你的答复,我的Gmail是 rmdbbs#gmail.com,@替换#。

谢谢!

itchiang(thor) said...

較早期的單眼確實有特別需要避免機身過冷這問題,至少我書上看過有在特別提醒。不過我覺得現在的技術進步不少,這方面較沒有問題。我自己的經驗是,有一次把450D與50D都留在車上沒帶上旅館,在經過整晚約-18C的情況下,隔天早上一切運作正常。不過,鏡頭起霧,包括70-200 F/4L IS這一顆,必須等鏡頭回溫霧才會消掉,也才能照。而記憶卡也好好的,包括CF與SDHC卡都沒事,應該一張是Sandisk而另一張是Transcend。

我也帶過新買的15-85mm這一顆在略低於-10C的情況下走了約二小時,倒沒有在中途起霧。我也在約-5C的情況下斷續在戶外三至四小時,也是沒什麼事都沒發生。

所以以我目前的經驗,即使是APS-C的entry level機身,還是蠻能耐冷的;鏡頭主要是會起霧,倒不至於就壞掉。我想,即使在-20C的情況下,在戶外持續走個三小時相機跟鏡頭應該都還可以正常運作。有人說電池會用較快,這我沒注意,但我有備用的電池,所以不擔心。

450D跟50D我都有在下雪時在戶外照過,不過時間都很短就是。用的鏡頭不見得都有防滴防塵,但時間很短,進室內時趕快用衣服把鏡頭的雪擦掉就好;也有一次50D裝17-55mm不小心在下車時沒拿好掉到雪上,也是沒發生什麼事。

所以你的狀況我想不用擔心,不過還是別像我一樣把相機都留在外面測試這些產品的品質管制。

rmd said...

hi,您好~我想向您咨询一个问题,关于曝光,比如您在拍摄如下两个照片的时候是手动曝光还是AV优先?是用评价测光来完成的么?还是后期在DPP中调整“亮度调节"?
http://www.flickr.com/photos/35592860@N08/4352097035/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35592860@N08/4342301955/
我在用450D的时候有时候曝光挺准确的,但有时还是差一些。我看到您的照片中好像是用曝光补偿的情况并不多,您是如何做到准确的曝光的呢?

盼望您的答复和分享,谢谢!!

itchiang(thor) said...

我大都用Av照,某些比如對不到焦或是需要長時間曝光的場合會用手動,你講的這兩張都是Av照的。

Ahwahnee的浴室那張只在DPP調White Balance,因為原來的AWB太暖。Joshua Tree那一張理想狀況是需要用HDR的,因為亮度差很大,我為了顏色,所以把岩石的細節都犧牲掉了,因為這在這張照片不是重點。

我自己並沒有嚴格去做曝光正確這一件事情,因為曝光正確不等於照片會好看,調稍微暗一點顏色會比較飽和。實際上,如果你重視的細節是在暗部的話,(場上)曝光正確不是個好主意,照的時候加點EV之後在computer調回去是比較好的方法,可以請參考這一篇文章

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tutorials/expose-right.shtml

因為我會做後製,所以場上曝光方面我要的是manageable(重要的地方不要過曝也不要過暗),之後可以在DPP或其他如Photoshop之類的在調整即可。如果你不後製,場上需要做bracket的動作,之後選一張你要的(一般人傾向選自己覺得最好看的,不是曝光最接近現場狀況)。

至於曝光補償,我一般用於需要加亮的場合。如果需要負的曝光補償,我通常就在DPP做即可,除非有過曝。但如果過曝的東西細節不重要,補如太陽或是背景有雪,我不會就為此做負的曝光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