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1, 2010

Canon EF-S 17-85mm f/4-5.6 IS USM


Review from Photozone
Review from Amazon

Sample Photos

1. 簡介

IMG_5273L Mist Belt and the Tetons at Sunrise,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Figure 1: Mist Belt and the Tetons at Sunrise,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64mm, Av=9, Tv=1/125 and ISO=640)。拍風景照,早起總是有優勢的。即使用的配備不是頂級,還是可以有不錯的表現。

IMG_4294L Taft Point Trail, Yosemite National Park
Figure 2: Taft Point Trail, Yosemit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80mm, Av=9, Tv=1/250 and ISO=100)。遊客的行為是可以善加利用的,配合上一點運氣,可以照出有感覺的相片。

說起來,Canon 17-85mm算是顆爸爸不疼、媽媽不愛的鏡頭,雖然這是個很好用的旅遊焦段。

之所以不是顆明星級的鏡頭有很多原因,首先是銳利度(sharpness),跟18-55mm的kit鏡並不讓人有明顯的提升。如果你之前是DC的使用者,除非用的是屬於「把地球裝進口袋」這類的DC,不然可能也不會覺得用這顆鏡頭照出來的有好到那裡去,尤其是JPG直出的使用者。如果你有在網路看過一些DSLR使用者的心聲,可能會看過類似「為什麼你用單眼照出來的跟DC差不多」或更糟的怨恨,well,這顆鏡頭算是候選人之一,take care。

IMG_6760L Norris Geyser Bas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igure 3: Norris Geyser Bas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47mm, Av=9, Tv=1/400 and ISO=100)。並不需要把遊客都排除在外,在熱門風景區很多時候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如果遊客的動作正確的話,其實將遊客照進去是有可能增色的。

IMG_7024L Old Faithful Inn at Sunset,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igure 4: Old Faithful Inn at Sunset,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68mm, Av=9, Tv=1/100 and ISO=200)。這顆鏡頭的望遠端焦段在這timing恰當的情況下發揮了效應,quality看來也ok。

另一個會被當下評論的就是發色,這顆鏡的發色算是普通,跟17-55mm那顆基本上是有些差距,但是比18-55mm這顆要好一些。JPG直出的話倒不能說就不能看,我自己認為其實還ok,但不算是impressive,仔細看還是看得出較DC好,但就是沒有那種給人從DC換DSLR的震撼感就是了。所以呢,請愛用RAW與善用DPP,如果你對顏色很重視的話。

F4到F5.6的光圈在旅遊鏡是很普遍而正常的,主要的著重點在於陽光充足時的戶外旅遊用的,也就是顆太陽鏡的意思,照出來品質的好壞跟太陽給不給面子相當有關係,使用前請多留意天氣並安排適當行程;如果你是個常常要夜拍或是照室內的人,這本質上不是顆適合的鏡頭,除非你有閃燈或是確定腳架不是違禁品。也因為光圈不大,所以散景(bokeh)效果較不顯著,不是顆(好用的)人像鏡,雖然有些焦段很適合。

IMG_8998L Climbers Heading for the Summit, Mount Rainier National Park
Figure 5: Climbers Heading for the Summit, Mount Rainier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4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47mm, Av=9, Tv=1/250 and ISO=200)。把那些人照進去可以用來對比山的巨大,甚至提供一點想像的空間。

IMG_1324 Emmons Glacier, Mount Rainier National Park
Figure 6: Glacier from Sunrise, Mount Rainier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68mm, Av=9, Tv=1/250 and ISO=100)。冰河的巨大,必需要有其他參考物的陪襯才顯得出來,望遠端是比較容易表達這種scale的焦段。

看到現在,我對這顆鏡似乎沒啥好話,但我目前的相片裡,這顆鏡卻是主要的貢獻者,即使我有好幾顆quality比這顆更好的鏡頭。大家都有聽過「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吧?更精確點,應該說「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而這就是為啥會有這顆17-85mm鏡頭的原因。真要講究quality,應該要使用定焦鏡,加上兩腳的移動,大致上可以在準備個三、四顆左右不同焦距的定焦鏡下搞定大部分的場景。問題是,沒有人喜歡一直做換鏡頭這件事,除了有相機入塵的危險性外,非常麻煩;如果你是跟三五好友同行或是兩人自強聯誼的話,這基本上是不被允許的事情。就算是自己一個人,除非是職業需求,要不然大爺(或是老娘)我出來玩是在享受,可不是在找罪受。

方便性跟quality是成反比的,我們都期待高quality,但在知道代價後就會開始降低自己的期望,因此試著轉進到一個可以接受的compromise,而這顆17-85mm就是一個還算不錯的compromise。有個17mm負責廣角,很多大景照得進去;85mm算是個小望遠,除了可以照應付些景物的特寫外,如果有不長眼的熊或是deer之流的動物走到路邊來,也有足夠大的焦段去擺平他們。雖然有更方便的旅遊鏡頭如Canon 18-200mm,但在quality上的妥協會大更多就是,且(望遠端的)對焦速度是另一個concern。

2. 使用經驗

前面說到,我主要的業績都是這顆創造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這是我hiking時最常掛在脖子上機身用的鏡頭。一般對hiking照的相片品質要求比較不高,而我著重的也比較屬於呈現這條步道的狀況,情況許可的話才呈現這步道之美;另一個現實因素是,如果你hiking不用這種zoom range較大的旅遊鏡,除了脖子上掛的相機有一定的負擔外,往往還得多承受一顆鏡頭,且通常是重且awkward的長鏡頭。此外,你還得帶水或甚至是午餐。在大太陽下,能夠背這一堆東西在適當場合鏡頭換來換去並且還有說有笑的人是不多的。如果你在路上三不五時還得照顧一下別人,那我看這步道也不用走了。所以說,中長距離的步道我大都會將這顆帶在身上。

另一個是危險性較高的地方,比如Zion的The Narrows,腳下必須直接涉水,萬一不幸在這種情況下摔倒,這顆鏡頭出事的話我比較不心疼,因為價格便宜不少;如果預期容易有動物出現,這在落磯山這區域的國家公園發生機會不小,比如黃石、大提頓冰河與落磯山國家公園等,這顆鏡頭的85mm端有機會先用先派上用場。這其實是我當初買這顆鏡頭的用意之一,結果是在Kings Canyon走步道時看到熊媽媽與兩隻熊寶寶,雖然懊悔沒有把長鏡頭帶在身上,但85mm還算堪用。

IMG_3777 Ranger Programs: Rim Walk,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Figure 7: Ranger Programs: Rim Walk,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56mm, Av=5.6, Tv=1/1250 and ISO=200)。我常參加ranger program,這顆鏡很適合這種場合使用。

IMG_3450L Hikers on the Trail,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Figure 8: Hikers on the Trail,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20mm, Av=4, Tv=1/1250 and ISO=100)。我走步道時,總希望有些相片裡面是有人的,不然會有太死的感覺。

另一個我常用這顆鏡頭的場合,就是有像ranger program這種活動,這顆鏡頭較大的zoom range有較多的空間去表達這個活動。其實我參加了不少這種活動,不少ranger長得其實很有型,放在相片裡也增色不少。

當然用這顆不表示都得去hiking,一般路邊停車可以看到的景都能照。如果你是屬於看大景的人,17mm會很管用;有些人眼睛比較尖會去注意小地方,85mm可以加減用。如果你願意早起或是等夕陽的話,還是可以照出看不出來是這顆還是17-55mm照出來的相片。

我不常在城市旅遊時帶這顆去,因為我得留點機會給18-55mm這顆kit lens表現的機會。不過我並不覺得跟在國家公園照有何差別,很多都市的建築都有一些裝飾或細節,85mm端仍然是有用的。

這顆鏡因為光圈小,所以我很少帶去室內照,大都用「良率」較高的17-55mm。真必須以這顆照的話,就硬拉到最大光圈與最高可接受的ISO值,手握緊並用burst mode連發,希望有一張是晃最少的。

IMG_1328L Hiker Looking Down the Canyon, Zion National Park
Figure 9: Hiker Looking Down the Canyon, Zion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85mm, Av=9, Tv=1/125 and ISO=100)。這張跟Figure 2有點類似,有些感覺可以由照片中的人來加強效果。這張裁成直的也許效果更好,有興趣的可以試試看。

IMG_2013L The Narrows, Zion National Park
Figure 10: The Narrows, Zion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61mm, Av=9, Tv=1/100 and ISO=200)。也是類似以人增色的相片,但如果遇到是情侶,我通常會花多一點時間,因為之間的互動通常較豐富。

這顆鏡要發揮他的特色,在於善加利用望遠端。除了用來照特寫外,可以用來表現scale。所謂的scale,就是比如表現巨大(或是渺小)這類的東西。通常的作法是找一個大家有大小概念的東西當參考物,將之與巨大的物體一起照進去,這一般得站在一定距離的地方用望遠鏡頭照才比較能有這種效果,比如Figure 6將房子(遊客中心)與冰河照在一起。這種scale的表達一般較難用廣角鏡表達,因為面前的小東西會因距離太接近相機而變得不小,而遠方的巨大物體因距離離相機太遠而變得較小;也就是說,廣角鏡傾向於將面前的小東西放大,遠方的大東西變小,較適合表現3D的立體或距離感。

另一個我喜歡用這顆鏡照的情況,就是把景與遊客一起照進去。這顆鏡在發色與畫質並不特別突出,所以technical上較不容易說服大家這是張好的相片,但可以請相片裡的人來幫你代言,如果他們的動作或表情恰當的話。在對周遭地形與陽光角度掌握好的情況下,神經稍微留意周遭人,掌握適當timing(可用burst mode連發找出一張最好的)下,就有機會照出這類的相片。這邊擺的很多有遊客在景裡的相片,都是故意照進去的,不少張擺人進去比沒有人純只有景的效果更好,至少我自己這麼認為。而擺人還有個附加功能,就是表達scale,因為人的size也是大家所熟悉的。

IMG_1911L Crater Lake at Dawn, 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
Figure 11: Crater Lake at Dawn, 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17mm, Av=9, Tv=1/20 and ISO=400)。這也是早起的功勞,才看得到不是藍色而是紫色的Crater Lake。

IMG_9281L Couple Enjoying at the Rim, 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
Figure 12: Couple Enjoying at the Rim, 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28mm, Av=9, Tv=1/250 and ISO=100)。(動作正確的)情侶配上Crater Lake有另一種感覺,但這需要一些運氣就是。

這顆鏡頭除了方便外,好好用其實還是可以有不錯效果的,儘管他在光學上的quality不突出。實際上,我對這顆鏡頭的光學表現並沒什麼抱怨,配上他的價格,也算是you get what you pay,我最不滿意的其實是他的缺乏zoom lock。如果你是將DSLR掛在脖子上邊走邊欣賞邊照的話,這顆鏡頭的望遠端會自己探出頭來。就算你把他拉回去廣角端,因為轉環實在很鬆,沒走幾步就又會探出頭來,常常邊走邊一手按住才行,非常地annoying。我在想,Canon大概是想說反正只有五倍放大,探出頭來也沒多長,所以就懶得處理這件事。這確實不是life and death的事,但還是非常令人討厭就是。

這顆鏡頭的組裝也不怎麼樣,跟17-55mm那顆有比,那種設計看來也一副遲早會入塵的樣子,但被我狂操猛照下,竟然還是一切運作正常,也算是顆怪鏡了。

3. 整體評價

我這邊擺的當然是挑這顆鏡頭照得較好的給大家看,但「良率」是個concern。如果只比廣角端,顯然17-55mm那顆APS-C鏡皇的良率會好得多,也因此我前面才會說得善加發揮這顆鏡的廣角端才能發揮他較大的價值(或說是beat 17-55mm這顆APS-C鏡皇)。不過善加利用廣角端需要較多的其他條件配合與較高的拍照敏銳度;當然,運氣好永遠是有幫助的。但這對拍照不多或是第一次到某一個景點的人來說比較不容易辦到,也是良率會較低的原因。我不會說「大師不用好鏡頭也能拍出好作品」這類的話,因為我們不是大師,所以才需要鏡頭的性能來彌補,問題是能否負擔罷了。

IMG_9815L Bear on the Trail, 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
Figure 13: Bear on the Trail, 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85mm, Av=9, Tv=1/40 and ISO=1600)。這是當初買這顆鏡的一個原因,還真遇到了,但至今也只發生過這麼一次。

IMG_9646L Half Dome and Reflection in Late Afternoon, Yosemite National Park
Figure 14: Half Dome and Reflection in Late Afternoon, Yosemit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7-85mm f/4-5.6 IS USM at f=30mm, Av=9, Tv=1/60 and ISO=100)。只要在正確時間到達「好望角」,性能較弱的鏡頭還是可以照出好照片的。

以這鏡頭的售價與deliver出來的performance來看,其實算是match的。雖然我在用這鏡頭的情況下也是有have fun,不幸的是,我之後還會用到他的機會會越來越少,因為Canon新出了15-85mm這一顆鏡頭。這顆15-85mm的規格,一副就是要取代17-85mm這顆的樣子,沒有17-85mm這顆最另我詬病的「探出頭」問題,組裝也比17-55mm好;不過目前售價稍貴,也許等一陣子會降一些下來。

即使沒有新出15-85mm這顆鏡頭,我也不是很推薦17-85mm這顆。如果你是想從18-55mm這顆升級的話,發色會稍微好一些,但整體落差不大,較大的望遠端焦段是主要的收穫,也許在買機身的時候就不要18-55mm而直接用17-85mm會是較好的選擇;此外,同樣的價錢,也許副廠鏡頭會有較高的效益。如果你手上已經有18-200mm或是新出的18-135mm,那不妨繼續使用,17-85mm這顆應該是不太需要考慮的,雖然那兩顆我沒用過。當然,如果17-85mm這顆之後真的因為15-85mm這顆而降價夠多的話,也許可以考慮一下。

最後,這是顆有macro功能的鏡頭(鏡頭上有刻macro這個字,但據說不是標準的macro),但我從沒用過。也因此,我以上所寫的都沒考慮過macro這件事。如果你對macro有興趣的話,可能得去找一下這顆鏡頭macro這方面的表現,再做最後的結論。

Back to Camera/Photograph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