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4, 2010
RAW or JPEG?
現在的DSLR都有提供RAW檔、JPEG檔或是兩者一起生成的功能,而JPEG檔還可以調整解析度的好壞因應不同需求。兩種檔都有人用,不管是職業的或是業餘的。由於JPEG是屬於流通的檔案,因此直出JPEG有其方便性;RAW檔品質高,但因為牽涉到後製,所需的時間一般較長,因此如果沒時間做這件事,往往就JPEG直出。
現在很多新接觸DSLR的人,大部分是DC的使用者,而不是底片SLR的使用者,在轉換後也許是基於之前的習慣、對RAW不熟悉、怕麻煩、或是覺得後製就是不真實,因此仍然JPEG直出。嚴格來說,因為相機、鏡頭與底片(或是感光元件)等各種不理想因素,打從第一台相機問世以來,就沒有一張相片是真實的;反而因為現在電腦軟體的進步,光學特性的不理想特性可以靠後製修正或是補償,也因此反而是有經過後製才比較接近真實。
就我自己的經驗,我是建議DSLR的使用者照RAW檔,尤其是新使用者。雖然會在後製花時間,大部分的情況下這是值得的,優點會大過缺點。後製可多可少,最簡單的就批次處理,敲幾個扭就全部自動轉成JPEG了。
Figure 1: Las Vegas凱薩宮裡的雕像,用的是Canon 50D、Canon 17-55 IS與AWB(automatic white balance),色調偏黃。
Figure 2: 把上圖RAW檔的色溫在DPP調到3000K後,比較接近現場的色調。
一個照RAW的誘因,就是白平衡(WB,white balance)。雖然照JPEG也可以藉由改變機身的WB或甚至是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解決,但實際在現場會做這種事的人並不多,尤其是以旅遊攝影為主、而非專業攝影。專業攝影的人有較多的時間去調這些參數,但旅遊攝影的人通常沒有,尤其是在攜家帶眷的情況下,因此WB一般都會設成自動。但自動往往只表示reasonalby good,並不是perfect,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不會work。如果你是照JPG,那就that's it,之後改善的空間比較小;但如果是RAW則是沒影響,還可以在後製的時候修正。比如Canon的DSLR(甚至是DC)在用AWB(automatic white balance)照室內的時候,照片會偏黃,也就是色調偏暖(可能是他的自動白平衡是對室外做最佳化)。如果你照RAW,可以藉著調WB或是色溫將之還原成現場的色調;但如果照JPEG,就沒辦法去動WB這個參數還原色調(可能可以靠調RGB還原,但會麻煩很多)。
另一個RAW的優勢在於用12 bits或是14 bits去記錄光的亮度,而JPEG只有8 bit,差的這4 bit共差了2^4=16倍。當然,不是所有情形都需要這4 bit,但萬一你需要但卻是照JPEG,是無法回頭的。
Figure 3: 這是冬天的Grand Teton,用的是Canon 450D、Canon 15-85 IS與AWB,可以看到照片有點淡藍,尤其是陰影的部分,也就是這張相片的色調偏冷。當然,如果你自我感覺良好的話,是可以不用調。
Figure 4: 把上圖RAW檔的色溫在DPP調到6500K後,淺藍改善了點。不過色調偏冷的問題也可以簡單調RGB裡的B(blue)來改善,不一定要用WB就是。
簡單的說,RAW檔提供最高的品質與最高的彈性,因此當你在場上照相時會有較大的錯誤空間。對專業攝影來說,場上較大的錯誤空間不是誘因,但以旅遊攝影來說,常常得在匆忙與不理想狀況下照,很多場合得快速解決而無法在最佳參數下按下快門,因此場上有較大的錯誤空間對整個旅遊與之後相片品質會有相當的幫助。此外,將旅遊的時間拿去try那些參數,不太符合經濟效益(可能也不被允許),尤其是坐飛機出遠門。把那些try參數的時間在回家(或是住旅館)的時候做,省下的時間好好旅遊會是較好的做法。
確實有些場合會適合照JPEG,比如體育記者需要快速交件、或是使用burst mode機關槍連發照快速移動物體。除此之外,如果你對白平衡以及曝光等參數有相當的把握可以做到非常精確,那確實是可以省下後製這時間去達到高品質的相片,並且CF或是SD卡因為JPEG的檔案較小而照較多的相片。要不然,照RAW是比較保險的。
Canon的DSLR都有附DPP這個可以處理RAW檔的後製軟體,對於剛轉換到DSLR的人我是非常建議使用。裡面用到的參數不多,介面簡單比較不會無從下手,但已經可以做很多事了。其實調那些參數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對之後取景以及色彩的敏銳度也是有幫助的。
Back to Camera/Photography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