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 2009

Canon EF-S 10-22mm f/3.5-4.5 USM


Review from Photozone
Review from Amazon

Sample Photos

1. 簡介

IMG_3820 Swiftcurrent Lake, Glacier National Park
Figure 1: Swiftcurrent Lake, Glacier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50D with EF-S 10-22mm f/3.5-4.5 USM at f=10mm, Av=9, Tv=1/200 and ISO=200)。這是典型的超廣角鏡頭相片,想要把Swiftcurrent Lake對岸那三座最醒目的山全照進去,只能用這顆超廣角鏡,Canon之後出的15-85mm這顆的15mm端在這裡依然不夠廣。

這是Canon專門為旗下APS-C規格的單眼相機所開發的超廣角鏡頭,在1.6 cropping factor下,10-22mm等同於16-35mm。這顆鏡頭無法用於Canon自己的full frame(全幅)單眼,但full frame版本有自己相對應的Canon EF 16-35mm f/2.8 USM L,除了光圈大與性能更加外,價錢也貴不少。撇開full frame版本的超廣角鏡頭,也有third-party(副廠)專門為APS-C設計生產的超廣角鏡頭,包括Tamron、Tokina與Sigma,都有類似的焦段。一般副廠鏡頭有價錢上的優勢,至於performance則跟原廠互有千秋。綜合起來,中文網路上推薦的Canon超廣角鏡頭,大部分還是以Canon自己原廠的10-22mm居多。

IMG_3081 Reflection Lake at Sunset, 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
Figure 2: Reflection Lake at Sunset, 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4.0mm)。與上一張圖同一天在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照的,如果不要前景只要倒影,是不需要用到超廣角這顆鏡頭。但很多時候landscape photo著重前景、中景與背景來拉出距離感,因此超廣角鏡頭正可以派上用場。

一般的DC,最廣角的等效焦長大都在35mm左右,有些以旅遊為主的DC,則可能會到28mm或24mm,比如Panasonic的DC;大部分以通用(walk around)為訴求的單眼鏡頭,最短的焦長大約在28mm左右。

IMG_3426 Cathedral Rocks, Spring Morning, Yosemite National Park
Figure 3: Cathedral Rocks, Spring Morning, Yosemite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50D with EF-S 10-22mm f/3.5-4.5 USM at f=11mm, Av=9, Tv=1/80 and ISO=100)。這張是少數必須用到超廣角焦段的場合,因為無法倒退用較長一點的焦段照。

超廣角的需求,通常來自於要照所謂的大山大水風景。當你置身這種遼闊的大自然景色裡,往往會在感動後會有衝動想要一網打盡你雙眼看到的一切。28mm或是35mm由於視角不夠廣,因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之後看到相片可能是遺憾大於感動。

IMG_4495 Entrance Sign, Late Winter
Figure 4: Entrance sign of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after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2.0mm)。布萊斯峽谷的公園牌子其實很routine,並不特別。這張故意用超廣角鏡頭讓這個牌子變得有個性一點,並把太陽也照進去,增加戲劇性效果。雖然說太陽左上角的霓與虹是因為鏡頭的不理想因素造成的,但我喜歡讓它們在這張相片。此外,也可以看到因鏡頭不理想因素造成的flare(光斑)。實際上flare有更多,我已經用Canon的後製軟體DPP(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修掉了不少。這張圖也可以看到這顆鏡頭的星芒,不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好看的星芒。

但超廣角鏡頭有一個天生的缺陷,就是distortion,也就是變形,而這通常是這種鏡頭的應用限制。也因此,雖然很多建築物可以靠超廣角鏡頭盡收眼底,但因為變形嚴重之故,一棟棟的高樓全部變成比薩斜塔,對很多人來說,看起來很不自然,雖然也有人喜歡這種誇大的變形感覺就是。這是鏡頭天生的極限,工程師只能盡力抑制,但無法全部根除。Canon自己的10-22mm這顆鏡頭在所有的APS-C超廣角鏡頭評價裡算是變形抑制做得最好的,即使如此,上面說的限制依然存在。不過從另種角度看,distortion這個特性也是展現creativity的好所在,善用這個特性會讓相片更具張力或是震撼力。

IMG_5566 Entrance Sign, Sunset
Figure 5: Entrance sign of Zion National Park, sunset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9.0mm)。這個19mm的焦段其實可以由其他鏡頭取代,比如我手上的17-55mm f/2.8 IS。但因為懶得換鏡頭,所以繼續用這顆的望遠端焦距。我要說的是,雖然超廣角鏡頭最注重的是廣角端,但還是會有場合會需要望遠端的,因為很多時候是以最方便的鏡頭、而不是最適當的鏡頭照相。另一個重點是,Zion National Park以Navajo Sandstone這種紅色巨岩著名,拿來當公園牌子的背景可以讓人對這個公園馬上有概念,是我用這顆鏡頭常照的story-telling相片類型。這張相片我有用二格的B+W Graduated ND filter(漸層減光鏡),之後再調RAW的contrast讓明暗差不要太大。

2. 使用經驗

雖然說超廣角通常是用來照大山大水,你直接這麼做確實也可收一網打盡之效,但整體效果往往不好,很容易因為主題不明確而讓相片缺少了中心思想或是集中點。實際上,有不少壯闊的風景是人在現場看覺得很好,但很難用相機補抓住那種感覺的,即使你是用專照panorama的相機。以我自己目前的想法,如果你的目標是照一張award-winning還是Kodak Moment相片的話,不太會是用10-22mm這顆超廣角鏡頭照出來的,越是偏10mm那端機會越小。

IMG_1543 Ripples at Sunrise,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Figure 6: Ripples at Sunrise,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3.0mm)。前面說到超廣角鏡頭的一個弊病,就是一網打盡後卻缺乏主題。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可以選個有趣的東西充當主題,比如這張裡面的yucca。實際上,yucca也是這公園最具代表性植物,因此這張也同時有story-telling的功用。

另一件事是濾鏡(filter)的考量,這種超廣角鏡頭,一般會說需要slim的濾鏡,我自己的使用經驗是不需要。雖然我有一個77mm的B+W slim CPL(偏光鏡),但也同時有77mm的B+W MRC(multi-resistant coating) UV filter以及graduated ND filter(漸層減光鏡),這三個濾鏡都沒有發生過vignetting的問題(大部分是在f/8.0以下使用,但我印象中買來後曾試過光圈全開檢查,也沒有vignetting的問題)。

有些超廣角變焦鏡「前凸」,類似魚眼鏡(fisheye),因此無法裝濾鏡,對我來說是很大的缺陷,會強烈降低我的購買慾望。雖然不少濾鏡的功能可以用電腦後製來取代,但有些還是有不可取代性,有些則是有較大的彈性與方便性。在購買超廣角鏡時,這也是個該注意的事情。

IMG_0593 Javelina in Big Bend NP, Afternoon
Figure 7: Javelinas in Big Bend National Park, after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22.0mm)。拿這顆超廣角最怕碰到動物,不過這張算好的了,因為這些javelinas就在路旁邊吃草,我車就停在他們旁邊沒嚇跑他們。當初決定不換鏡頭照特寫,硬用這顆的22mm端幫豬照到此一遊。我想,這差不多是用這顆鏡頭照動物最好的結果了。

我目前使用這顆鏡頭的經驗95%都在國家公園裡,可算是這顆鏡頭的最佳歸宿,某種角度來說可算是國家公園旅遊鏡。但如果預期在公園裡會有不少動物出沒,我不會想裝上這一顆鏡頭。話雖如此,我還是有過拿這顆鏡頭遇到動物的時候,包括在德州Big Bend National Park遇到幾隻javelina以及在新墨西哥州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遇到roadrunner,畢竟「預期」跟「實際」常有出入。遇到這種情形,你得當機立斷,到底要直接使用22mm端照下來,還是換鏡頭;當然,也有可能動物直接快速跑走,你也不用傷腦筋了。對我來說,這是拿這顆鏡頭最大的風險。

IMG_0579 Entrance Sign, Big Bend NP, Afternoon
Figure 8: Entrance sign and me in Big Bend National Park, after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0.0mm)。用超廣角照人像要特別小心,因為人會變形,尤其是越接近10mm那端,變形越嚴重。大部分的人不介意腿變長,但介意臉或身體變胖,尤其是年過三十的人。這張的腿被拉長,但是受歡迎的變形。實際上是因為我看到天上的雲很有氣勢,所以專程跑回來這個牌子用這顆鏡頭再照一次。你會發現NPS那個logo嚴重變形,但what the hell,那不是重點,也許哪天我用軟體修一下就好了。

此外,在預期建築物居多的情況下,因為會有難以忍受的變形,我不太會裝上這顆鏡頭;不過有可以修正這種變形的軟體,但我還沒用過,也許修正後可以獲得很大的改善。這顆鏡頭也適合照節慶等人山人海的場景,但我沒在這種場合用過。

IMG_3221 Valley View, Winter Sunset
Figure 9: Valley View in Yosemite National Park, winter sunset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10.0, ISO=400 and f=11.0mm)。一般來說,超廣角鏡頭越邊緣變形越嚴重,因此如果要照這種連人帶景之類的到此一遊照,原則上人盡量往中間靠。這張有打閃光燈,我裁掉了約1/3的邊緣部分,並將比例修成4:3。

雖然一網打盡是買這顆鏡頭的原意之一,但之後越來越少拿來照這種場景;另一個買這顆鏡頭的原因是為了增加構圖的彈性,因為國家公園裡有時會遇到想要將二個主題放在一起照,但受限於焦長不夠短而無法達到這種效果。以我約六個月的使用期間,我用這顆鏡頭主要有以下的幾個用途,一是story-telling、另一是crop成panorama的形式、最近則是喜歡用來照國家公園的道路以及雲。

IMG_1833 Glacier Point
Figure 10: Glacier Point in Yosemite National Park, autumn 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10.0, ISO=200 and f=10.0mm)。這張我想照的是遊客在Glacier Point的活動,並裁成2:1的比例。雖然相片邊緣的遊客也受到變形影響,但who cares?

A) Story-Telling

這部分我最喜歡的例子,就是Crater Lake Lodge。這棟旅館最讓人稱道的其中之一,就是它的location,就蓋在Crater Lake的旁邊。雖然旅館本身就很好看,但只有跟Crater Lake照在一起才能凸顯這旅館在location上的特點。要這旅館與Crater Lake一起入境有幾個角度,但我最喜歡的其中之一是Figure 11這個角度,因為旅館與Crater Lake的大小類似,兩者的整體感覺較平衡。但如果焦距不夠短,就無法達成這個平衡。不過Figure 11不見得是最好的timing,我自己預想中的情景之一是夕陽時天空有彩霞,且有遊客沿著湖邊走,但這不是我能控制的,只能看天意了。

IMG_2655 Crater Lake Lodge and Wizard Island
Figure 11: Crater Lake Lodge in 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 winter morning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10.0, ISO=100 and f=10.0mm)。

IMG_6969 Watchtower, Afternoon
Figure 12: Watchtower in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after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9.0, ISO=200 and f=13.0mm)。這張跟Figure 11是類似的概念,大峽谷的Watchtower座落在峽谷邊,可以眺望大峽谷與科羅拉多河。但這個概念未必要用到這麼短的焦段,我想要讓雲的效果更誇張、但又不至於扭曲Watchtower的情況下,才用這個焦段。

這種兩個主體形成的story-telling相片,當兩者距離近時是不需要用到超廣角,但美國的國家公園往往很巨大,因此不少場合需要夠廣的鏡頭才有辦法二合一。

不過,最難的可能不是有沒有超廣角這顆鏡頭,而是如何找到這兩個主體。有時候是純靠照相的人的攝影眼,但很多時候則來自於對這公園相關知識的瞭解。攝影眼不見得每個人都有,但相關知識很多時候可以靠行前做功課(比如Figure 5與Figure 6),並以此來彌補攝影眼的不足。

IMG_4598 Hikers and Hoodoos, Afternoon
Figure 13: Hikers and hoodoos in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after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4.0mm)。這張想要表達hoodoo的巨大,因此歹到機會將hikers也照進去,當作size的比較基礎;並裁掉一些天空,讓hoodoo非常接近相片的邊緣,可以更凸顯其巨大。這類要表達scale的相片,未必得用超廣角,也可能得改用長鏡頭,視位置與距離而定。雖然這位hiker受到廣角變形而「長高」了,但no one cares。此外,我故意站在一個會讓那一小段trail形成對角線,可以增加hiking的動態感覺。

IMG_5000 Spring Sunrise at Navajo Loop Trail,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Figure 14: Spring Sunrise at Navajo Loop Trail,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3.0mm)。這張有這個步道最醒目的兩根hoodoos,分別是左下角的Thor's Hammer以及右上角的The Sentinel。為了表達這整個景色,必須夠廣的焦段才辦得到。

B) Panorama

所謂的panorama,就是寬景的意思,可說是用超廣角的基本訴求。若以相片的aspect ratio來說,大於2:1的大概就可以稱為panorama。我自己喜歡用2:1、5:2以及3:1這三種比例,沒什麼特別原因,純粹只是方便,需要時可以裁成其他比例。雖然維持原先的3:2也可以有不錯的寬景效果,但也有很多時候裁成panorama格式讓效果更好,這意味著相片需要從原來的3:2或是4:3的比例裁切,而對象通常是過於單調的天空,或是不必要的前景。也因為需要cropping,所以相機的pixel(像素)這時就有意義了。比如你從原本的3:2裁成3:1,等於是只用了一半的pixel,會影響到最大可看的相片清晰度。這種格式的一個代表,就是大都市的skyline,我自己喜歡Chicago以及San Diego的panorama相片;而在國家公園,山脈會是峽谷通常是照這種格式的主要地點。

一般的panorama都是landscape mode(橫式),但也可以是portrait mode(直式)。也許是因為電腦銀幕沒人做成portrait mode的關係,我自己還不是很習慣portrait mode的panorama就是。

IMG_2668 Zabriskie Point at Sunrise,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Figure 15: Zabriskie Point at Sunrise,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Canon EOS 450D with EF-S 10-22mm f/3.5-4.5 USM at f=22mm, Av=8, Tv=1/200 and ISO=125)。這張用的是22mm端,為的是讓主題可以較鮮明。

如果沒有超廣角鏡,可以用stitch的方式將不同的相片接在一起,甚至DC都有特別提供所謂的stitch assist這個模式做這件事,之後再用軟體將這些相片接起來。但這有失敗的風險,主要是在接縫的地方,跟軟體的好壞有關。以我自己的經驗,Canon自己的software成功率就不是很高。由於要連拍幾張之後再接起來,拍照的時候往往得用手動模式,固定好光圈、快門以及ISO等會影響曝光量的參數,再由左而右或是由右而左照。必要時,可以用tripod(腳架)輔助。

對我來說,用stitch的方式風險還是過高,尤其如果我是在hiking了很久後才能照這種景,一次用超廣角入鏡還是比較可靠。

IMG_2722 Dantes View, Morning
Figure 16: Dantes View in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morning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0.0mm)。這張是在照完Figure 15後約一小時候照的,也是5:2的寬景相片。

當觀看這種panorama相片時,大部分的人會習慣由相片的一邊掃到另一邊。因此當整個景色的曲線有這種特性時,很適合裁成這種格式。如果你夠高竿,漸層的顏色或是光線的明暗也可能藉由這種格式增色。

我有一段時間常用這顆鏡頭照這類的風景然後裁成panorama的格式,但最後要做成自然且有特色的panorama相片不是很容易。最難的是找出適合照這種風景的地點,這是藝術層次上的問題;另一個問題則是變形,屬於技術層次。雖然說國家公園的自然風景一般較不受變形影響,但有些著名的地標還是會因為10mm那端的過於變形而不適合跟周圍景物搭在一起成為panorama相片;另一種情形是原本整排水平的景物因扭曲而變得不自然,這類的例子有城市的skyline、Zion National Park裡的巨石(比如Towers of the Virgin以及Sequoia/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s裡的Sequoia森林等等。

IMG_6979_5by2 Grandview Point, Afternoon
Figure 17: Grandview Point in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after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9.0, ISO=200 and f=10.0mm)。這張可能是大家較習慣的panorama,前景帶得較少而背景較多,比例也是5:2。這張是因為雲有特色,所以才需要用到10mm這個焦段,大部分的情況下不需要用到這麼廣角就可以在大峽谷照出並裁成好看的panorama。

因為超廣角變形的關係,在不用後製修正的情況下,我覺得用25mm至45mm左右的等效焦距站在夠遠的位置照panorama,會比用等效焦距小於25mm站在近處照的效果好。實際上,我自己比較滿意的panorama相片,大部分是從Canon 17-55mm這顆鏡頭的廣角端照完後再cropping得到的、不是由Canon 10-22mm這顆來的。

C) Park Road

大部分的國家公園都有些停點可以看風景,可能是單純的眺望遠方,也可能是有個養眼的地標。以我自己的經驗,有些時候在路上看的感覺比下車直接看的感覺好。因此,若只照從定點看到的景物,不見得是最有力的表達方式,而且無法抓住那種開車時身在公園的那種感覺。

IMG_3670 Moro Rock, Afternoon
Figure 18: Moro Rock in Sequoia/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s, after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10.0, ISO=200 and f=10.0mm)。這張相片其實也算是story-telling,大部分的人只會照左上角的Moro Rock,但我覺得路的曲線不錯,所以將他連同Moro Rock照在一起。超廣角讓路的曲線視覺效果更好,裁成2:1讓整體感覺更凸顯。

公園的公路往往蜿蜒而不是筆直的,某些地方因公路形成的曲線剛好可以引導視線到周遭的景物,整體感覺比單獨看那景物的效果更強烈。因此,照相的時候如果連道路也照進去,在適當的構圖下也可以組合成令人滿意的相片,而且可以比較不落俗套。

IMG_5558 Park @ Sunset
Figure 19: Park road in Zion National Park, sunset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0.0mm)。為了營造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的感覺,我連路一起照進去,比較有置身其中的感覺。若把這張照片下面1/3部分全裁掉,比較屬於正常的風景相片,也許也覺得漂亮,但少了置身公園中的感覺。

倒不是說這種情形都得用超廣角照,視情況以及想營造的感覺,有時適合用標準焦段,有時則適合用超廣角鏡。超廣角的在技術上變形的缺點,在這場合可能是藝術上的優點。

我目前的感覺是,超廣角的變形在這種情況可以加強動態的感覺,尤其是在道路轉彎的地方。若這時附近有些有趣的景物,花點心思構圖,有可能因此而營造出virtual reality的效果,讓看照片的人覺得自己這時就坐在車上欣賞公園內的風景。

IMG_6026 Great Arch of Zion, Late Morning
Figure 20: Zion-Mount Carmel Highway in Zion National Park, high 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9.0, ISO=200 and f=10.0mm)。跟上張一樣,也是為了營造virtual reality的感覺所以連路一起照進去,左下角是Great Arch of Zion,是這條路上的一個著名地標。天空的凝結尾與地上道路的曲線,讓整體多了動態的感覺。

Figure 18至Figure 20是幾個例子,因為所在位置的關係,都是用這顆鏡頭的10mm端照的。我想這不是超廣角照出的典型相片,但沒人規定超廣角一定得那樣照,照相是照給自己爽的,不是嗎?

D) Clouds

就跟之前所說,超廣角的變形未必是缺點,跟你照啥有關。我自己覺得,這顆鏡頭非常適合拿來照雲,因為雲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形狀,超廣角在變形這方面的特性,反而讓雲的多變色彩更加增色。

IMG_1725 Winter Morning from Alkali Flat Trail,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Figure 21: Winter Morning from Alkali Flat Trail,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0.0mm)。雖然白沙非常漂亮,但當天上的雲不甘寂寞時,我不介意讓白沙當配角,並且使用廣角端的變形特性讓天上的雲更招搖。

IMG_2238 Jumbo Rocks, Afternoon
Figure 22: Jumbo Rocks in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afternoon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1.0mm)。Jumbo Rocks是這公園的一個熱門的景點,但因為天上的雲這麼排列的關係,我用廣角端讓雲也變成主角之一,跟這些石頭達成平衡。

當我在國家公園裡看到天上的雲很有特色時,下意識直接會想換上這顆超廣角鏡。之後,開始找個有趣的景物當作地面的參考點,其實這是天有異象時候的routine,不限於雲,比如天空出現彩虹、飛機的凝結尾或甚至是夜空的星座。

Figure 21至Figure 24是幾張國家公園裡用這顆超廣角鏡頭照的雲,有幾張是超廣角展現張力的典型相片。

IMG_5985 Sandstone Swirls and Clouds, Zion National Park
Figure 23: Zion-Mount Carmel Highway in Zion National Park, morning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9.0, ISO=200 and f=10.0mm)。這雲很像The Matrix第二集的那個白子兄弟瞬間移動的動畫效果,搭配上地上的swirls可說是相得益彰。超廣角讓兩者的曲線更凸出,也讓視覺效果更好。

IMG_5587 The Watchman, Sunset
Figure 24: The Watchman in Zion National Park, sunset (Canon 450D with Canon EF-S 10-22mm, F=8.0, ISO=200 and f=10.0mm)。你可能會發現,我很喜歡拉對角線,因為對角線是最有動感的構圖方式之一。包括道路或是天上的雲,都很適合用超廣角來拉出對角線以營造這種動態的感覺。

在照國家公園裡的景觀時,雲是一個不定且有趣的因子,同一個景物可以因為跟雲的搭配而有相當不同的感覺。雖然這些雲要如何出現與排列不是人所能貢獻,若具有這方面的敏感度,視情況而採取適當的行動,對相片的感染力會相當有幫助。

因為雲往往很高,若要跟地上的景物照在一起,超廣角的寬廣視角是個相當大的幫助。超廣角的變形特性在這種情形是一刀兩面,一方面可以增加雲的動感與張力,另一方面可能會讓大家熟習的地標扭曲而不自然。此外,避免將過於明顯的地平線照進去,可以降低因鏡頭變形所造成的不自然感覺,尤其是有個地標當參考的的時候,比如Figure 22與Figure 24。

3. 整體評價

以我目前的使用經驗,我對這顆鏡頭的表現算是相當滿意,銳利度雖然不比Canon 17-55 f/2.8 IS那一支,但明顯比Canon 17-85 f/4-5.6 IS這顆旅遊鏡好。如果你是剛從DC換跑道到DSLR,這顆鏡頭的銳利度是絕對會讓你滿意的;我也喜歡這顆鏡頭的發色,以我用Raw檔在DPP編輯的經驗,不用為色澤搞半天,一般來說加點saturation就相當好了,不太需要拉線拉半天;邊角失光(vignetting)我自己覺得還好,不認為是個嚴重的問題,最差情況下用DPP簡單修正後大都夠滿意;這顆鏡頭是Canon為APS-C所開發唯一的內對焦鏡頭,操作上的手感很不錯,比其他APS-C鏡頭好,而且hiking時不用擔心鏡頭會自己探出頭來、得用一隻手護著而增加負擔。

變形是我目前最大的concern,但這顆鏡頭已經是同質性產品最好的之一了,無其他較好的APS-C鏡頭可以做替代並取得明顯的改善。也許過陣子我研究一下修變形的軟體後,可以減輕這顆鏡頭這方面的問題;另一個小缺點是遮光罩(hood),因為是超廣角的關係,所以罩緣很寬,攜帶時會稍不方便一點。另一點,買這顆鏡頭時沒附遮光罩,自己得另外買,難怪Canon欠罵。

不過我用這顆鏡頭大都是晴天且光圈小於f/8.0,很少使用大光圈以及照夜景。有看過review說這顆鏡頭光圈全開時效果會差很多,但我這方面的使用經驗不多因此無法提供第一手資訊;也有人說用JPG直出的銳利度不那麼理想,這我也沒有驗證過,因為打從這顆(以及其他顆)鏡頭買來,我幾乎都是用RAW再轉JPG,所以我不在乎JPG直出效果可以多好。這顆鏡頭的星芒(如Figure 4所示)不被一般人喜歡,我自己覺得是fine。如果你不常照夜景以及不會跟太陽對幹的話,是不用在乎這一點。其實我自己有B+W的星芒鏡,需要的話可以彌補這方面的問題。

如果你喜歡往大自然跑的話,這顆鏡頭會有很大的幫助,我非常推薦。若你也有Canon 17-55 f/2.8 IS那顆的話,這兩顆鏡頭還可以共用77mm的濾鏡,是另一個附加價值。

Back to Camera/Photograph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