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30, 2015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 (2)
[1. Introduction] [2. Presidential Trail]
Figure 2.1: 這間是Sculptor's Studio,也可以進去參觀。
Figure 2.2: 這是原訂計畫的模型,不過刻完四顆頭後經費就用完了就是。
Figure 2.3: 時間不趕的話可以走走Presidential Trail,步道上也提供不同角度欣賞四尊總統石像。
2. Presidential Trail
這紀念公園有個Presidential Trail可以hiking,事實上應該算是在散步,時間不趕的話可以來走走,運氣好的話也許還可以看到mountain goat,雖然這動物在這算是non-native就是。Presidential Trail這步道旁還有個Sculptor's Studio可以進去參觀,主要有四尊總統石像的模型與其他刻石像的相關東西可以看。
既然要走Presidential Trail,當然就順便瞭解一下這四位總統為何會被選上刻在這。印象中,美國有個歷史學會,每年都會對往任的總統們品頭論足一番,打個分數之外還順便排名。前三名大概是George Washington、Abraham Lincoln與Franklin D. Roosevelt這三個在輪流,而第四與第五名大概是Thomas Jefferson與Theodore Roosevelt在輪流。撇開Franklin D. Roosevelt當時還活著且又有石像刻的是死人不見得刻偉人的社會善良風俗,剩下的四位被刻上可說是相當合理。除了最近的一、兩任與電影裡有提到的總統,這四位也大概是大部分人最有印象的美國總統了,幹過什麼好事也大都說得出個一、兩樣。
Figure 2.4: Presidential Trail不少部分都在樹林裡,短且好走。
Figure 2.5: 另一個角度的四尊總統石像。
Figure 2.6: George Washington的獨照。
撇開櫻桃樹事件不能算政績,George Washington最主要的功勞通常被認為是帶領Continental Army對抗英國紅衫軍(Red Coats)獲勝,並讓美國取得獨立。他早年曾在英國的軍旅裡從軍,在French and Indian War時的一場戰役因寡不敵眾而投降,不過這跟他無能沒什麼關係就是。他最大的一次耍笨是獨立戰爭時在Brooklyn Heights的紐約保衛戰,差點因此兵敗被俘而結束整個獨立戰爭。不過因為紅衫軍將領William Howe跟著耍笨沒有繼續追擊,George Washington帶領Continental Army趁機演出了類似二戰時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成功脫逃,之後春風吹又生。之後在法國海軍的幫助下,讓困守在Yorktown的Cornwallis投降,再加上英國人民因為繳稅支付戰費賭爛了很久而不想繼續戰下去,終於促成了美國的獨立。有興趣的話,十幾年前有一部Mel Gibbon演的The Patriot可以參考,雖然跟George Washington沒什麼關係,但裡面的紅衫軍很帥氣很好看。
獨立戰爭後有人拱George Washington當國王,但他不當;而當總統二任後,他要繼續當其實也沒人反對,但他自己不當並立下這個兩任的慣例(另一個原因是他已經六十多歲,希望可以回家過他自己想要的生活)。總之,他並不是個有野心的人,而他不做的這些事可能比他做過的事對美國的貢獻更大。
Figure 2.7: Thomas Jefferson的獨照,可以清楚看到臉上的裂痕。
Figure 2.8: 對Thomas Jefferson的簡介。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以上是獨立宣言最常被引用的一段,是Thomas Jefferson所起草,他同時是獨立宣言的主要作者,也是大部分人對他的主要印象。
不過Thomas Jefferson之所以會被Gutzon Borglum選上的主要原因是1803年的Louisiana Purchase,而這與接下來的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才是Thomas Jefferson總統任內對美國貢獻最大的政績,即使這違反他所信仰的"The government is best which governs least.",或是有人說這段話之後還要加上"except when you are elected to office."。如果George Washington算是催生出美國,那Thomas Jefferson的Louisiana Purchase算是擴張,因為當年跟拿破崙廉價買來的Louisiana Territory讓美國的國土變成兩倍,也為所謂的Manifest Destiny跨出了重要的一部。
Thomas Jefferson是相當多才多藝的人,很多有的沒的都在搞,這也表示他很會花錢,晚年還得靠賣自己的書給國會圖書館與其他財產才能過活,死掉的時候也是負債的,雖然負債並不完全是他的個人問題。事實上Thomas Jefferson有很多有趣的事可以寫,包括緋聞,不過我想就此停住好了。
Figure 2.9: Abraham Lincoln的獨照。
Figure 2.10: 從Presidential Trail高處觀景台看到的另一個角度。
Abraham Lincoln,也就是林肯總統,應該也算是美國總統裡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之一,幾年前Steven Spielberg還拍了部影片。大致上,林肯等於解放黑奴等於南北戰爭,這應該是年紀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的事。
黑奴問題很早就存在美國,但在獨立戰爭時先被擱置,不然南方的州是不可能跟北方的州一起跟英國開打。實際上,連寫"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Thomas Jefferson自己都畜奴,被很多人認為相當諷刺。美國成立後花了不少精力去平衡這問題,試著找出讓南北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作法(因為一些相關法案通過前總會有某些州放話威脅說要脫離美國玩自己的)。比如從Louisiana Purchase所獲得的土地,就先畫好能不能畜奴的界線,而之後還在1820年為此搞了個Missouri Comprise的妥協方案;德州獨立後想加入美國(我一直覺得德州州旗看過去就是一副要成為美國一州的樣子),但北方害怕南方因此勢力太大而否決。之後總統James K. Polk因此搞來了Oregon Country(主要是現今Orgeon、Washington、Idaho這三州)給北方做補償,在南北均衡後德州才因此順利加入美國。不幸的是,這幾十年來一切的努力還是無法喬好這問題,終於在1861年時南軍對Fort Sumter開了第一砲而開啟了這場內戰。
雖然北軍在西邊獲得不錯的戰績,但在東部一直不理想,南軍還開進了賓州。1864年的總統大選林肯的對手提出跟南軍談判妥協,而且很受民眾歡迎而有不錯的當選機會。William Tecumseh Sherman這位北軍名將救了林肯的1864年選舉,因為他不但把軍隊一路開進去Atlanta,還整個焚燬這南軍重要的城鎮,之後還一路蹂躪到海邊的Savannah。這讓北軍士氣大振,原本對戰事沒信心的選民於是又把票投給林肯讓他連任,雖然他在不久後的1865年就被刺殺身亡。
對Gutzon Borglum來說,林肯保存了美國的完整,因此得將他刻上去。此外,林肯可能是這四個總統裡他最喜歡的,因為他兒子就叫Lincoln。
Figure 2.11: Theodore Roosevelt的獨照。
Figure 2.12: 步道上對Theodore Roosevelt的簡介。
以現在的人來說,Theodore Roosevelt最常被提到的是conservation,包括國家公園等保育工作在很多相關場合都很容易提到他。此外,巴拿馬運河也算是他對美國的貢獻。雖然有人批評他不擇手段摸到巴拿馬運河,不過他對此的回應是”I didn't steal the Panama Canal. I built it.”。因為調停日俄戰爭,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即使他也算是上流社會的人,他很受平民百姓歡迎。在他那個年代的美國,最有權力的不是總統,而是所謂的Trust,因為他們壟斷了社會資源。Theodore Roosevelt相信如果讓資本家一直剝削平民百姓,遲早會發生革命。他當上總統後直接對當時最有呼風喚雨的銀行家J.P. Morgan開刀,而且在對J.P. Morgan毫無預警的訴訟後獲勝,之後其他的Trust一一就範,平民百姓因此改善了生活,他也博得了Trust Buster這個外號。
Theodore Roosevelt也許可以算是所有美國總統裡最精力旺盛且最具新聞性的,即使卸任總統後媒體還是很喜歡報導他,包括他的非洲行以及亞馬遜河探險。他的一生可說是多采多姿,這邊只列一些他之所以會被刻在Mount Mushmore的原因,其他部分就等之後適當時候寫了。
Previous Back to US National Park
[1. Introduction] [2. Presidential Trail]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