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3, 2012

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 (7-6)


[1. 簡介] [2. 旅遊建議/食宿交通] [3. Scenic Drive] [4. Day Hiking] [5. Other Activities] [6. Who's Who in the Park] [7. More about the Park] [8. 感想]


7. More about the Park

[7-1. 火山的種類] [7-2. Plate Tectonics] [7-3. Subduction] [7-4. Early Settlement in California] [7-5. How to Photograph Reflection?] [7-6. It's Easy Being Green!]

7-6. It's Easy Being Green!

拉森火山國家公園於2008年秋天落成的Kohm Yah-mah-nee Visitor Center除了是這公園的第一個遊客中心外,也是一棟高規格的綠建築(green building)。目前最流行的綠建築標準,首推由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USGBC)所制訂的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除了在美國受到廣泛採用,也開始在世界各國受到重視,而LEED這標準也是目前國際最通行的綠建築標準。除了像遊客中心這類的公眾設施外,包括工廠廠房、私人住家、辦公大樓等各種形形色色的建築物也都陸陸續續有LEED認證的綠建築。

LEED會根據節能的多寡頒給四個等級的認證,由低至高分別是Certified、Silver、Gold與Platinum,而Kohm Yah-mah-nee Visitor Center得到的是最高等級LEED Platinum,也就是白金級的認證。在2008年時,NPS (National Park System)共有三棟LEED Platinum的綠建築開始運作,分別是阿拉斯加州Denali National Park的Eielson Visitor Center、懷俄明州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的LSR Preserve Center與加州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的Kohm Yah-mah-nee Visitor Center,不過這裡面只有Kohm Yah-mah-nee Visitor Center是全年營運的遊客中心,其他兩棟冬天都關起來不開放,所以Kohm Yah-mah-nee Visitor Center是NPS第一棟全年營運的LEED Platinum綠建築,可說是目前國家公園裡節能綠建築的最佳典範,即使2010年八月黃石公園開始啟用的Old Faithful Visitor Education Center也只得到次一級的LEED Gold。

對於到Lassen旅遊的人,我是很推薦花點時間瞭解一下這個遊客中心。公園在夏天也有一個叫做「It's Easy Being Green!」的Ranger Program在介紹這個遊客中心的綠建築設計,參加可以幫助瞭解。這篇裡的幾張相片,就是當時參加這個Ranger Program時ranger特地加料帶我參觀遊客中心的後房照的。

IMG_5494
Figure 7-6.1: 一般冬天降雪量高的地方,屋簷的斜度會很大使雪可以滑下去,比如瑞士chalet就是這種style。但Kohm Yah-mah-nee Visitor Center不這麼做,反而讓雪留在上面,因為積雪可以阻隔冷空氣,讓室內暖氣的用量減少。

IMG_5431 LEED
Figure 7-6.2: 另一個讓暖氣用量減少的辦法,就是讓太陽可以照進去,以自然光溫暖室內。

IMG_1871
Figure 7-6.3: 這是同一個角度夏天照的,這時必須讓陽光打不進去,這樣不用冷氣也可以達到夏涼。因為夏天與冬天太陽位置高低不同,只要在屋簷設計上花點心思即可達成冬暖夏涼的目的。

Lassen是個冬天降雪量高乾且熱的地方,因此冬暖夏涼是一個重要考量,大部分這類環境的建築物以冬天放暖氣夏天放冷氣來解決這問題。但因現今講究節能,尤其是油價上漲後如何減少石化燃料用量是大家都相當關注的,而不少時候可以以適當設計建築物的座向以及窗戶等地方來達成。比如夏天太陽角度較高而冬天太陽角度較低,所以可以在窗戶的屋簷與周邊做適當延伸,讓夏天的太陽剛好被屋簷擋到而照不到屋裡,但冬天因太陽低角度而可以曬到屋裡,是很多綠建築採用的方法。這啟發不少是從Mesa Verde這類印地安人遺跡得來的,他們的那些房子很多是設計過的,但你得有去特別注意一些小地方才曉得。

這個遊客中心的屋頂還有另一個特殊的地方,雖然看起來好像很平常。一般降雪量高的地方常會採用高角度的屋簷,讓積雪可以自己滑下去減輕房子結構上的負擔,這是瑞士chalet的特色,這種style也在如黃石公園的Old Faithful Inn等很多歷史旅館可以看到。但這個遊客中心的屋簷角度沒那麼大,允許讓雪積很厚在上面,原因在於積雪有助於隔絕外頭的冷空氣,對減少暖氣用量也相當有幫助。大家有沒有聽過「因為global warming所以pika被冷死」這個在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與其他研究人員所作聽起來很像在唬爛的結論?因為global warming造成降雪量不足,pika在冬眠時積雪不夠厚,使得隔絕外頭冷空氣程度不足而使得pika被冷死。不過後來據說pika不是這麼死的,而是另有原因。

IMG_5446 LEED Platinum
Figure 7-6.4: 遊客中心得到LEED Platinum認證證書。

IMG_5451 LEED Platinum
Figure 7-6.5: 這是LEED Platinum的logo,大部分有LEED認證的綠建築都會在某處擺上這個logo,可能在室內也可能在室外。

IMG_5438 LEED
Figure 7-6.6: 遊客中心的設計圖。

IMG_1935
Figure 7-6.7: 遊客中心有個小冊子對這棟綠建築做說明,可以自己拿去參考一下。

IMG_5442 LEED
Figure 7-6.8: 室內燈用的是LED燈,還有個亮度的偵測系統來自動決定這些燈要不要開或是開多亮。

其他節能的措施還包括使用回收材料,比如這遊客中心用了不少之前這公園ski chalet所拆掉的材料。而室內燈光除了採用LED燈之外,還有一個全自動監控系統,可以偵測室內的亮度來自動開關或調節這些燈。而對於夏天的熱空氣,有一個導引系統到地下以循環水來對熱空氣降溫。

而廁所的節省用水也是目標之一,比如現在越來越多遊客中心會換成不用沖水小便斗,某些馬桶甚至有兩個按鈕,一個按鈕主要處理液體,用較少水沖洗可;另一個按鈕處理固體,用的水較多,不過這遊客中心的馬桶沒這麼講究。此外,水龍頭的水量會故意弄小一點,而洗手不用擦手紙而改用烘乾的節省用紙,雖然我不是很確定烘乾機的用電是否比回收洗手紙便宜就是。

IMG_5434 LEED
Figure 7-6.9: 廁所烘乾手的機器,可以避免用擦手紙。

IMG_5436 LEED
Figure 7-6.10: 小便斗也換成不用水沖洗以節省用水,即使這公園的水算是很多。

IMG_5437 LEED
Figure 7-6.11: 回收的垃圾桶。

我那次參加這個ranger program時,因為剛好只有我一個人,所以那個ranger就帶我到機房去參觀相關設施,他說如果人多他就不帶進去了。這當然是賺到,雖然裡面那些東西看起來不算很起眼,也不像一些高科技產品賞心悅目,不過看到這些背後的東西也還蠻有趣的就是。

除了在national park,其他像national wildlife refuge或是national forest的一些新的建築物也都陸續將節能列入考慮,不過national park較多就是。一方面跟遊客較多有關,二方面是因為教育是national park的使命之一,所以需要showcase一下這種保育節能觀念。

在一百年前左右的廿世紀初,國家公園開啟了Parkitecture這個與景觀協調的建築style,廿一世紀又加入了LEED這個節能的要求,讓國家公園的保育理念更趨完整。除了風景與野生動物外,有空花點時間留意這些公園裡的綠建築也是相當好的知性之旅。

IMG_3936
Figure 7-6.12: 這是遊客中心達成節省能源的相關系統設施,是某次ranger talk進來參觀看到的。

IMG_3935
Figure 7-6.13: 遊客中心有個冷熱空氣的交換系統,牽涉到用水降溫,這是水的循環系統。

IMG_3937
Figure 7-6.14: 其他相關儀器與電腦。

IMG_3934
Figure 7-6.15: 另一台機器。

Previous Next

[7-1. 火山的種類] [7-2. Plate Tectonics] [7-3. Subduction] [7-4. Early Settlement in California] [7-5. How to Photograph Reflection?] [7-6. It's Easy Being Green!]

[1. 簡介] [2. 旅遊建議/食宿交通] [3. Scenic Drive] [4. Day Hiking] [5. Other Activities] [6. Who's Who in the Park] [7. More about the Park] [8. 感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