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 2010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Review from Photozone
Review from Amazon

Sample Photos

1. 簡介

IMG_2750 Call Me Mom
Figure 1: Canon EOS 5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360mm, Av=5.6, Tv=1/4000 and ISO=1600。野生動物是需要長鏡頭的場合之一,比如這隻在黃石公園馬路邊照的grizzly bear。

IMG_9845 Bighorn Sheep, Glacier National Park
Figure 2: Canon EOS 5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1000 and ISO=800。所謂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在照野生動物的時候也成立,尤其是大頭照或全身照的時候。

IMG_3456 Bull Moose Shaking off Water, Glacier National Park
Figure 3: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1000 and ISO=400。要照出清楚的眼睛並不總是那麼容易,比如在照bull moose時眼睛就常常會太暗而看不清楚,因為他頭上的角常常擋住光線的關係,即使是在清晨或傍晚。不過因為這個貴妃出浴的動作比眼睛更有吸引力,這仍然是一張成功的相片。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稍微去瀏覽了一下(繁體)中文網頁,想說大家都用這顆鏡頭照什麼,結果意外發現Canon 100-400mm這顆鏡頭的文章非常少,70-200mm的最多,而70-300mm的也不算難找。

這並不是一般去旅遊的人會用的鏡頭,100-400mm如果用在APS-C的機身,相當於是160-640mm,算是焦距非常長的鏡頭,主要用途在於野生動物與運動。我想,這可能是中文網站不容易找到這顆鏡頭使用心得的主要原因。運動方面,一個問題在於這種鏡頭的長度可能會干擾到其他觀眾,所以可能會被規定不能帶進去,不過並不是每個場合都有這種限制,可以順便帶把短槍,萬一闖關不成,還有一個backup;此外,像Blue Angels與Thunderbirds的air show也都沒這限制,要不然一定少很多觀眾。

在Canon的所有變焦長鏡頭裡,這一顆是最遠的,如果要更遠,那就只有定焦鏡了,有400mm、500mm、600mm、700mm與800mm。對於以旅遊為主的人來說,100-400mm這顆算是集射程與方便於一身的長鏡頭,如果是去野生動物出現機會高的落磯山區國家公園,如YellowstoneGlacierGrand Teton、Rocky Mountain或是加拿大的落磯山區,這鏡頭可說是個利器。至於射程更長的定焦鏡,考量到價錢不斐、使用機會與攜帶方便性,一般是給職業攝影師或是對野生動物有極度熱情的人使用。實際上,不少有600mm這類定焦鏡的人同時都還會在脖子掛上這顆100-400mm防身,比如這位仁兄

IMG_0486 Hehehe~~~~~~
Figure 4: Canon EOS 5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1600 and ISO=400。動物就跟人一樣,他們有時候表情也很有趣,比如這隻黃石公園裡的coyote。這張對焦其實有點偏,因為旁邊草太高使得自動對焦很容易對到草去。不過因為這隻coyote的動作與表情實在吸引人,且對焦並沒有偏太多,所以仍然是張很有吸引力的相片。

IMG_2951 Intimate, Glacier National Park
Figure 5: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340mm, Av=5.6, Tv=1/5000 and ISO=640。在美國所有的野生動物裡,小隻的mountain goat大概是可愛指數最高的野生動物。小隻的mountain goat很愛玩,一旦兩隻小的在一起,常會有不少有趣的畫面出現。像這種兩隻野生動物的互動,也是野生動物攝影的一個重點,精神不用全放在照一隻的特寫。

100-400mm屬於L鏡,因此光學特性好,包括鏡頭的發色與銳利度,不過不要有過度期待與幻想就是。在實際運用上,銳利度可能比發色更重要。因為400mm的焦長在很多場合仍然不夠長,在照到野生動物後常常需要裁減,銳利度的好壞直接影響裁相片後的品質。以我自己的經驗,裁到剩原來面積的1/4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大部分的野生動物相片都經過類似裁減,包括我這篇文章用的相片samples,只是裁多與裁少的問題,即使你有更遠程的定焦鏡。就跟女人的衣櫃裡永遠少一件衣服一樣,野生動物攝影師永遠少一根焦距更長的鏡頭。常可以看到很多網站用夢幻般的字眼誇L鏡,但那通常只在照人的時候成立,因為不太需要裁相片;一旦遇到野生動物或運動這種常常需要裁的場合,L鏡的銳利度其實只算ok,大概需要L++鏡才能讓人真正滿意。

另一個影響到裁減後的因素是pixels,不過由於現在即使entry level的機身如500D都是可怕的15MP起跳,鏡頭銳利度還是決定能裁多小的主因。如果照野生動物是你很看重的項目,銳利度高的L鏡是必敗的鏡頭。不過如果你不介意去動物園照的話,那70-300mm或甚至55-250mm是都可以勝任的,雖然拿100-400mm這顆去動物園照也行且更有優勢。

由於400mm是最常用的焦段,光圈f5.6可能是個問題。這種f5.6的光圈在照風景的廣角鏡大都不是問題,因為風景攝影的主題大都是靜止的,畫面如果模糊通常是手晃造成,可以用腳架解決;但長鏡頭畫面裡的動物或運動員模糊,是因為物體在動的關係,架腳架是沒用的。很不幸的是,野生動物沒有冷氣吹,所以常喜歡在清晨或傍晚這種昏暗涼爽時刻出現,不然就是躲在樹叢黑暗處;至於運動,因為很多都是在室內或是晚上舉行,跟照野生動物的狀況類似,而且閃燈在這些狀況下都不適用,尤其是在周圍砲手環顧之下,對野生動物打閃燈跟自殺行為是沒什麼兩樣的。能做的就是調高ISO,希望快門可以夠快「定竿」住移動物體。但ISO有個限制,太高的話會有noise出現,因此機身的最高可用ISO決定了最快的快門速度,對照這種移動物體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參數,光有400mm這射程是不足夠的。

IMG_8703 Bull Elk Sparring, National Elk Refuge
Figure 6: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330mm, Av=5.6, Tv=1/2000 and ISO=200。兩隻bull elk的PK大戰是最常看到的野生動物畫面之一,不過這只會出現在秋天與冬天。野生動物有不少動作只會出現在特定的月份或季節,得事先做好功課後才在正確時間上場,以免撲空。

IMG_8670 Lock on, National Elk Refuge
Figure 7: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1600 and ISO=200。一樣是兩隻bull elk的PK大戰,但不見得要兩隻全部照進去,你也可以只著重在兩對角的糾纏。由於光線品質良好,所以這仍然是張相當有吸引力的相片。

IMG_1559 Winner Takes It All, 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
Figure 8: Canon EOS 5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200mm, Av=5.0, Tv=1/500 and ISO=1600。秋天是bull elk蒐集harems的時候,而bugling更是有elk的各大國家公園常聽到的聲音。大部分的bugling照片都只著重在那一隻bull elk的動作,但鏡頭縮短點、順便把他的harems一起照進去也不錯。

Canon的L鏡除了光學特性好以外,組裝也有防低防塵,不會像一些APS-C的鏡頭塑膠感重且沒這種保護。防低防塵在照野生動物時也很重要,不少時候得在天氣惡劣的下雨、下雪、颳風或甚至是極低溫下進行,有的人甚至還幫鏡頭套上迷彩裝,自己也穿上迷彩裝找地形掩護。如果防低防塵做不好的話,這鏡頭在惡劣情況下會很快出事。而這鏡頭的push-pull式變焦是很多人擔憂的一點,因為覺得很容易入塵。所謂push-pull式,就是變焦是用推拉的方式進行,而不是一般用轉的。我這麼使用了一年二手買來的這顆鏡頭倒是一帆風順,沒出過什麼問題就是。

2. 使用經驗

不管是照運動還是野生動物,很多時候是在抓動作最精彩的一刻,這種時候常需要快門連發,希望其中一張是不錯的,所以你常會在這種場合聽到從旁邊傳來的機關槍般聲音。也因此,一般建議用中級以上的機身,比如Canon 50D有大約7的fps(frame per second),不算最好,但對非職業的人來說已經算是相當足夠。一般entry level機身的fps大約在3左右,還是可以連發,雖然這種速度的機關槍聲聽起來沒什麼快感,甚至有隨時會膛爆的感覺。這種fps大約3的速度對照大型哺乳類動物還ok,因為移動速度較慢,但打鳥的話會很吃力。此外,當快門連發時,CF或SD卡的存取速度也很重要,不然會發生「卡彈」的情形,不要以為有高fps就可以像機關槍一樣一直掃射不停。另一種卡彈情形是因為記憶卡用完,不節制的話,很容易半小時下來就連發二、三百張,既消耗記憶卡也消耗電池,備用的記憶卡與電池也不可少。

這邊要強調的重點是,用長鏡頭照動物或運動員比用廣角鏡照風景要複雜很多,不是只要買顆好的鏡頭就好,機身性能也要一併考量,包括可用ISO與fps,而記憶卡的速度也不能太慢。

IMG_8512 Catch Me If You Ca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igure 9: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285mm, Av=5.6, Tv=1/800 and ISO=400。這張公追母的pronghorn相片也是秋天限定,因為公的pronghorn跟公的elk一樣也是秋天會去蒐集harems。

IMG_0829 Last Chance to Feed before Hiberation,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Figure 10: Canon EOS 5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400 and ISO=800。這張是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裡一隻black bear在秋天吃果子的畫面,而這是對焦容易出錯的場合,因為black bear常出現在周圍環境很複雜的地方,對自動對焦系統來說,就算對到旁邊的樹枝或葉子都算是technically correct。此外,這隻black bear不是一直保持這姿勢,大部分的時候是看不到頭的,必須守在旁邊、歹到他頭探出來那一剎那時再快門連發(這時機身的fps如果太低,可能就會miss掉最重要的那一刻),才找到一張不錯的。

IMG_9661 Yellow-Bellied Marmot Standing, Mount Washburn Trail,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igure 11: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1000 and ISO=800。這隻是在黃石公園照的yellow-bellied marmot,實際上marmot的size並不大,比松鼠稍大一點,但所幸很多時候他們似乎不太怕人,在不需要太遠的情況下,他們算是處在400mm的射程裡。

即使搞定鏡頭、機身與記憶卡,仍不保證你一定可以用100-400mm這鏡頭照出好相片。以野生動物為例,你得先有辦法找到他們,這時候你的裝備才派得上用場。套一句雷達以及匿蹤技術(stealth technology)的話,"If you can't see it, you can't shoot it"。大家可能都聽說黃石公園還是非洲有很多看到野生動物的機會,是沒錯,但這不表示這些地方的野生動物淹腳目、可以隨時隨地讓你機關槍掃射,想要看到好貨還是得花時間找。實際上,很多時候這顆鏡頭與其他更長焦距定焦鏡成功的關鍵,在於你能否找到這些動物,甚至是能夠在多近的距離看到,這表示你在上場前得做很多跟當地野生動物相關的功課,然後開始開車在適當的時間與適當的地點巡邏,希望他們喜歡讓你看到或跟你是有緣的。對於志在必得的人,甚至得扛著這笨重的裝備到backcountry去hiking,希望可以找到「龍穴」並且滿載而歸。

如果真有幸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動物,一般來說頭部是重點,尤其是眼睛,「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句話對野生動物也適用。要照出眼神好的野生動物並不總是容易,跟光線方向有關,而這往往不是攝影者能事先預知或準備的,常常得迅速反應以及見機行事;遇到死觀光客擠成一團時,還得發揮卡位以及迅速移位的功力,在人縫中找到洞使得鏡頭得以無阻礙地與野生動物的視線順利連成一線。一般來說,順光拍照有利,但有些動物的眼睛構造比較奇怪一點,順光效果反而不見得好,陰天的那種均勻光線可能反而比較好。對於以觀光旅遊為主的人來說,能銳利地照下一整隻眼神有靈氣的動物,就算是相當成功的了。

IMG_0654 Crossing Snake River at Dawn,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Figure 12: Canon EOS 5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800 and ISO=3200。不是所有時候用長鏡頭都可以照出大頭照或整隻動物,實際上,大部分的時候都沒辦法,但這不表示就無法照出好的野生動物照片。這張是清晨太陽剛要開始升起時在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照的,由於這兩隻cow elk的動作與周遭搭起來相當好,因此這也是一張成功的相片,是我另一張在flickr上也很受歡迎的相片。這張相片沒有反差也沒有顏色飽和,cow elk一般也不如bull elk吸引人,成功在於抓到那一瞬間。實際上,一隻bull elk不久後馬上也在這邊過河(因為這兩隻cow elk是他的harems),我也照下來了,但整體效果不如這兩隻cow elk。

IMG_6718 Mom's Baby,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Figure 13: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150mm, Av=5.0, Tv=1/80 and ISO=800。大部分的時候大家喜歡照公的moose、elk與deer,因為有角比較好看。一個適合照母的時機,就是當他旁邊還帶隻小的。如果你有耐心,可能會等到類似這樣的畫面。這種媽媽照顧(母的常會去舔或碰小的)小孩的畫面也很有吸引力,尤其是春天小的還很小隻的時候。這畫面也常出現在elk,出現的機率比moose高。

IMG_2895 Intimate, Redwood National and State Parks
Figure 14: Canon EOS 5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1000 and ISO=800。這是在Redwood National and State Parks照的,也是屬於沒反差與顏色不飽和的相片,但在flickr上依舊很受歡迎,因為這動作的張力非常高。像這種一瞬間的畫面,攝影時得非常集中精神觀察才抓得到,負擔比照風景大很多。一旦這個瞬間錯過了,下次要再看到這畫面可能是幾年後的事情了。

一種更有吸引力的動物相片是抓到某個特殊的動作或表情,比如Figure 3裡那隻bull moose貴妃出浴的動作與Figure 4裡coyote那賊頭賊腦的樣子。除了出勤率高所累積的經驗或做功課得來的情報,耐心是很重要的。這類的相片往往是靠等出來的,不是照出來的。Figure 3的那隻bull moose是我花了大約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時間long stay照到的,而Figure 4的那隻coyote也是我花了約45分鐘的時間一直守在他旁邊才照到的。這其實不光只是耐心的問題,動物爽不爽讓你在他近處也是關鍵,因為大部分的野生動物都有自己的安全距離,一旦他們覺得你離他太近,會拔腿就跑。不過如果出勤率夠高,總是會遇到動物「奇蒙子」好的時候就是。照那隻coyote的難度比那隻bull moose高,因為草很高(所以冬天往往是照野生動物的好季節,因為草被雪埋了,就沒這問題),對焦很容易對到草上去。實際上,那隻coyote的對焦稍微偏了點,但還算在接受的範圍內。這種背景複雜的情形也常發生在照black bear時,比如Figure 10。如果你自信自己的手動對焦快又準,這對照野生動物是一個利多,尤其是打鳥。如果你像我是以自動對焦為主,遇到這種背景複雜的時候就得多注意了,不然可能會因為一時腦充血快門連發,結果之後發現全部沒對到該對焦的地方去。這種野生動物相片能否清晰,對焦的速度與準確性常常比鏡頭銳利度還重要。保持冷靜,心平氣和對照野生動物是有幫助的。

有些野生動物的特定行為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比如很多動物母的常常旁邊都會帶隻小的,Figure 13的cow moose與calf moose就是個例子,這種組合某些時候就會有親密動作發生,可以試著逮住這種時機。這種母的碰或舔小的也常出現在elk身上,所以當你去黃石公園或是Grand Teton這類地方看到一大群elk時,不妨找個離你距離最近的母小組合,等一陣子也許有機會照出這種母舔小的相片、或是小的喝母奶的相片,這在春天或夏初的效果最好,因為小鹿那時剛生下來size都很小,會更加強這種親密的效果。

而公的動物爭生育權也是拍野生動物的一個重要主題,包括elk、moose、bighorn sheep與pronghorn等,它們之間的PK與harem的互動等,也都是拍攝的好題材,比如Figure 6到Figure 8這三張;如果你有幸看到兩隻或多隻小的在一起,也值得多花時間跟觀察他們,因為小隻的動物常常很愛玩,這中間會有很多精彩鏡頭,比如Figure 5的mountain goat kids,其他如grizzly bear cubs、coyote pups與elk calves也可能有類似的動作出現。

IMG_2064 American White Pelican
Figure 15: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4000 and ISO=640。這鏡頭也可以用來打鳥,雖然pelican不算是難照的鳥,flickr上也有一堆嚇死人的pelican相片,但這張的光線相當好是主要賣點,這種光線下的pelican相片其實並不算多。

IMG_3285 California Brown Pelican Taking Off
Figure 16: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2500 and ISO=400。這也是pelican,不過是California brown pelican,而上圖是American white pelican。很多鳥從水面起飛時,常常會用水上漂的方式助跑起飛,是最漂亮的鳥照鏡頭之一,抓好時機與對焦快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IMG_5922 Forster's Tern Hovering, Mountain View Shoreline Park, California
Figure 17: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340mm, Av=5.6, Tv=1/4000 and ISO=800。這張Forster's Tern可能是我目前的「鳥照」裡「技術面」最成功的一張,畫面非常利,羽毛的尖端很好看。當然,光線也很不錯。不過不要以為用這顆鏡頭都可以照出這麼利的相片,這還是需要運氣的。

雖然我也有不少用這顆鏡頭打鳥的經驗,但我認為400mm打鳥勉強了點,效率不算特別好,尤其是「枝頭小鳥」那一類型的。不過如果你像我一樣,打鳥算是玩票性質,且住的附近就有National Wildlife Refuge或社區公園等不錯的打鳥地點,這顆鏡頭倒也堪用。藉著對當地的瞭解與累積的相關經驗,400mm這個焦段仍然可以有不錯的機會照出好的鳥照,尤其是對體型較大的鳥。如果想專攻打鳥,定焦鏡我想是免不了,最便宜的組合是買一顆300mm的f2.8定焦鏡,配上2x的增倍器成為600mm且f5.6的鏡頭,$5,000內可以搞定,在APS-C的機身下可以有等效960mm的火力。100-400mm這顆也可以用1.4x或是2x的增倍器,但光圈會小於f/8造成自動對焦無法使用,必須全靠手動對焦。而這麼小的光圈也會降低對焦速度,所以會這麼用的人不多。

去看Blue Angels或是Thunderbirds這類的air show跟打鳥類似,好處是容易許多,因為最重要的動作他們會刻意在離觀眾最近的時候做出來,即使是用70-300mm或甚至是55-250mm都可以照得不錯。此外,通常air show會在當地週末舉行兩天,志在必得的話先選週六去,如果照回來不滿意可以在累積了相當的經驗後週日再去一次,失手的機會會少很多。缺點是參加這種air show常常要交門費15元,有些還加收停車費5元之類的;不過也有些是免費的,比如San Francisco或是Chicago每年都有一年一度的免費air show可以看,前提是你得先找得到停車位;我還去過加州的愛德華空軍基地,雖然是免費的,但算一算開車成本、油料以及旅館錢,還是付個15元便宜與簡單很多。

IMG_7265 Turkey Vulture Spanning Wings, Don Edwards San Francisco Bay NWR
Figure 18: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3200 and ISO=400。這張也是我相當成功的鳥照之一,是一隻turkey vulture。雖然turkey vulture算是到處看得到的貨色,粉絲群薄弱,但要照到這個角度與光線非常困難。必須他剛好轉身、太陽也夠低、離你夠近,且你又剛好站對方向才有辦法照出這一張,而這幾個條件大都不是我可以控制的,完全看天意。

IMG_6369 Following the Leader, Bosque del Apache NWR
Figure 19: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220mm, Av=5, Tv=1/4000 and ISO=400。這張是在New Mexico的Bosque del Apache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照的sandhill crane,是冬天照這種鳥最有效率的地方之一,很多時候可以在近距離照到這種鳥,220mm的焦段就可以將鳥照得很大很清楚。不過這種好地方與好機會不多,不是打鳥的常態。

IMG_8472 Bald Eagle, Sacramento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Figure 20: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2000 and ISO=320。這就是有「美國美國大老鷹」之稱的美國國鳥bald eagle,在美國以打鳥為志向的人,大都希望自己的相片庫存裡有幾張這隻老鷹的high quality相片。

我也用過100-400mm這顆鏡頭照過MLB球賽,如果你機身的ISO低於3200,我比較建議選日間比賽照,原因在於400mm端的f5.6在ISO速度1600下,快門大概只在1/100秒左右,要定竿住球員的動作非常勉強。除了設備以外,坐在什麼位置也大致決定了你能照到什麼種類的相片(也就是說,買票的時候就要選好位置)。比如如果你坐在一壘側,那三游那邊發生什麼事大概不要期待太高;如果你想照有"Freak"之稱的舊金山巨人隊右投手「林盲腸」,因為右投手投球時臉面向三壘,所以你得選三壘方向坐;萬一遇到的是聖路易紅雀隊到訪,因為Albert Pujols是MVP甚至是Hall of Fame等級的一壘手與右打者,坐一壘側就比較好。想要兼顧林盲腸與Puiols的唯一辦法,就是看兩場比賽,林盲腸出場的那場坐三壘那邊,另一場坐一壘那邊;最好也同時查清楚下午時候陽光是從球場的什麼角度照過來(傳統球場是打者會面向東),不然可能得逆光照球員。

你可能會肖想照一張三壘手或游擊手飛撲接球的那一剎那,這非常難。首先,你最好坐在「一樓」的前面位置,這票價如果是在Oakland這種球場還負擔得起,如果是在紐約洋基或是舊金山巨人隊這類球隊的球場,價錢就很可怕了。二樓的前面可能比一樓的後面好,但如果得坐到三樓去,我想你就買個熱狗還是啤酒輕鬆看球賽就好。然後,你的鏡頭得一直對著三壘手或是游擊手,希望在九局內可以出現一次且照到。不要想說等球打出去才追焦到三壘手或游擊手,我保證你照不到,即使你是世界手動對焦最快的人,因為球速實在太快,電視上可以看到這種精彩重播是因為每個球員隨時都至少有一台或甚至是兩台以上攝影機一直盯著的關係。當你親自照過幾場這種比賽後,就會發現原來電視轉播球賽看到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不是隨便拿一顆長鏡頭就可以辦得到的,即使你拿的是L鏡。不過如果你對球賽很瞭解,你曉得輪到右打者時在事先瞄準三游就好,希望其中一次猜對可以抓到飛撲。總之,要發揮鏡頭的功能,對球賽越瞭解越有幫助,因為可以事先做準備並將鏡頭瞄向適當位置。不過也不是所有動作都那麼難照,比如盜壘、被三振的不爽表情、教練上投手丘、雙殺時二壘手或游擊手跳起來傳球......等,甚至觀眾席上也常有趣事發生,這些都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可以照下來。

其他像照網球比賽也會有類似的情形,選座位以及查陽光方向也很重要;你可能還得猜對你想照的球員會在那一邊贏得球賽,然後順利照下他(她)贏得球賽那一刻的英姿與表情。雖然照球賽沒有像照野生動物"If you can't see it, you can't shoot it"這問題,但因為你必須對號入座且不能隨時移動位置,拍攝角度受到相當的侷限而直接影響你能照到相片的類別。想要有完整的相片,多參加幾場換位置且希望有好手氣是必要的。

IMG_2482 Vladmir Guerrero of Texas Rangers
Figure 21: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190mm, Av=5, Tv=1/200 and ISO=1600。體育運動是另一個使用長鏡頭的場合,比如MLB比賽。不過很多運動都是在晚上用夜間燈光舉行,這顆鏡頭400mm的f5.6光圈容易有不易「定竿」畫面的問題,即使ISO已經開到1600,我自己估計如果可用ISO可以達到6400,這方面應該可以有相當大的改善。想要避免這問題的一個方法是看下午的比賽,但缺點是(晴天時)光線較硬,球員的臉常被帽簷的陰影遮住使得反差過大。其他如NBA、NHL或是花式滑冰等室內比賽的活動,我想也會同樣有快門不夠且無法靠開閃燈解決的問題,對機身與鏡頭的性能仰賴非常高。

IMG_6331 Caught Stolen
Figure 22: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260mm, Av=5.6, Tv=1/2500 and ISO=400。日間比賽在快門速度上好很多,這張即使ISO只開400,快門都可以到1/2500秒,對於凍結畫面很有幫助。如果上一壘的跑者腳程夠快,你就該事先有準備,如果你平常有在看球賽,大概會有概念那些球員比較會盜壘。總之,對球員以及球賽越瞭解,對拍這種畫面越有利。

除了野生動物與運動外,沒人規定長鏡頭不能照風景。這方面我就不在這邊多寫了,有空我會專門寫一篇如何用長鏡頭照風景,這邊就擺幾張秀一下了事。你高興的話也可以用這顆照人像,不過因為光圈不大,再加上很重與很大,用在這方面不會太舒服就是。

3. 整體評價

在看完了上面那些,你可能會體會到我擺的這些用100-400mm這顆長鏡頭照出來的相片,關鍵其實往往都不在這顆鏡頭或是機身,雖然配備不夠確實也照不出品質好的野生動物與體育相片。除了相機的相關知識與技術外,其他相機外要懂以及要學的其實更多。這也不只是用長鏡頭照野生動物或運動是這樣,用廣角鏡照風景也是如此,只是風景照通常是照好跟照差的問題,但野生動物得先面對照得到或照不到的挑戰,之後才進入照好或照不好這階段。有不少野生動物的相片可能看過去不怎麼樣,但其實非常難照,不少時候是有類似經驗的人才會去appreciate,因此可說是個不甚討好的攝影題材,不過照這種相片得到的樂趣仍然可以相當高。如果說照風景像是在看籃球比賽,那照野生動物就像是在看足球比賽,空手而歸很正常,但如果歹到了你要的片刻畫面,那之前的空手而歸完全得到回報,而且常常還有賺!

IMG_9880 Reverse Head on with a Gull beneath
Figure 23: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8000 and ISO=640。照飛行表演與照鳥類似,但難度比照鳥低很多,因為一般來說距離觀眾近、且可以預期他們會做出什麼動作。像這種Blue Angels或是Thunderbirds的飛行表演,300mm或甚至250mm都算堪用。照飛行表演(運動也是)的重點常在於歹到最關鍵的那一瞬間,比如這一張,還意外照到下面的一隻海鷗,正好可以證明這相片不是反轉過的。

IMG_9993 Delta Formation
Figure 24: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390mm, Av=5.6, Tv=1/2000 and ISO=640。另一個Blue Angels常做的隊形Delta Formation。雖然這張用到390mm,但照air show用70-300mm這焦段大都也還ok,因為重要的動作他們會刻意在離觀眾近的時候秀出來。

我剛買這顆鏡頭的時候並不預期會時常用,所以當初只買二手的。至今使用一年,也差不多變成我的walk-around lens了。除了可以在住家附近打鳥外,打打Blue Angels、看球賽甚至連照風景我都覺得很好用,使用機會比之前預期多非常多,跟用15-85mm這鏡頭的頻率幾乎是差不多。本來有一次要去照賽車,後來決定去黃石公園照野生動物所以取消了,不然我可以多寫這一方面的東西。對於以照風景為主的人,可能需要使用一段時期後才會習慣用這種焦段照東西,中間有一段摸索與學習過程。不過當你走過這一段後,看東西的角度會跟原來很不一樣,拍攝的題材也會廣很多。

這種焦段的鏡頭巨大且重,可能是很多人的夢魘,但這是必須的代價,沒有捷徑可以走。整體來說,我對100-400mm這一顆鏡頭的滿意度很高,成像品質有該有的水準(但不到夢幻的程度),使用時的手感與耐操度也都不錯。也許有人覺得買400mm f5.6的定焦鏡就好,但我還是建議你買這一顆,100mm還是會用到,這個彈性在旅遊以及很多時候是有用的,值得為這個彈性多花這多出的幾百塊美金。

IMG_1736 Bridalveil Falls, Yosemite National Park
Figure 25: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400mm, Av=5.6, Tv=1/1600 and ISO=400。長鏡頭也可以用來照風景,比如照這個Yosemite National Park裡Bridalveil Falls氣勢的特寫。我對慢快門照瀑布從來就是興趣缺缺,其中一個理由是懶得架腳架、也懶得裝減光鏡,剛好春天的Bridalveil Falls也不適合用慢快門。

IMG_9977 Swiftcurrent Lake, Glacier National Park
Figure 26: Canon EOS 5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130mm, Av=5.6, Tv=1/250 and ISO=400。長鏡頭照風景不見得只能照特寫,也可以照出如廣角鏡那種前景、中景與背景的空間感,比如這張在Glacier National Park裡的Swiftcurrent Lake。雖然這張的湖邊沒有如Mound Gould、Grinnell Point、Mount Wilbur或甚至是Many Glacier Hotel這幾個主要地標,但吸引力不下於這些常見的Swiftcurrent Lake相片類別。長鏡頭照出來的風景照往往都很異類,因為不是大部分的人在現場可以一眼看到的景,這種相片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攝影者的觀察力。

IMG_5201 Hayden Valley, Early Autum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igure 27: Canon EOS 50D with Canon EF 100-400mm f/4.5-5.6 L IS USM at f=135mm, Av=5, Tv=1/4000 and ISO=400。這張是在黃石公園的Hayden Valley照的,也算是個異類,至少不屬於常見的黃石公園相片。這張跟上一張一樣,雖然等效焦距都超過200mm,但空間感一樣被成功營造出來,光線的反差與顏色的搭配也很成功。如果你想要有屬於自己的相片而不是照出跟大部分人類似的角度,學習用長鏡頭照風景是一個方法。

Back to Camera/Photography

11 comments:

Yu-En said...

這篇真的太過分了,讓我不斷壓抑的心理那個小惡魔不斷出來作祟,我最近真的很想買一台APS-C的機身,心理想的就是這顆鏡頭,看來真的是非買不可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相當佩服/羨慕你照了那麼多精采的野生動物讓大家流口水。有第二台望遠用相機真的是會讓題材多太多了,不過如果揹這顆鏡頭去Hiking的實用程度究竟合不合理呢?感覺如果不Hiking應該打不到野生動物。

不過我怎麼記得MLB球場,像是Coliseum,有限制鏡頭長度吧?大砲也能帶進去嗎?

itchiang(thor) said...

我想Coliseum除了槍不能進去外,什麼都可以進去,包括外食都可以帶進去。不過我還沒在其他球場用過這顆就是,找Coliseum單純就是最便宜,一樓前面可以在50元左右坐到,方便我測試這顆鏡頭。

不見得要hiking才能照得到動物,很多時候是路邊就有,在適當的地方多巡邏幾次總會遇上,有時可能很遠但也可能很近,看當天的手氣如何。我大部分的野生動物也都是在路邊或是離車不遠的地方照的,真正在hiking時照的不多,而且就算是在hiking時照的效果也不見得比路邊好。好的野生動物相片很多時候是等出來的,不是照出來的。

背這顆去hiking應該是所有不合理的選擇裡最合理的了,不過還是要有心理準備會空手而歸,這也發生在我身上幾次(而且是來回6 mile左右算陡的hiking),如果沒看到那背什麼鏡頭都是一樣沒用的。這種事跟挖石油一樣,鑽個幾次有打到好的一次就算賺到。

Toddler said...

最近我們可真是幸福,幾天就能看這麼多篇文章,真感謝你的日夜趕工(雖然還很多國家公園文章等著,哈。)。

前一陣子問你長鏡頭的問題,最後捨棄了這個鏡頭,買了70-200mm f/2.8 IS II。因為想說,我有不少機會相片的主題會是人,不管是室外需要好散景的人像,或是室內大禮堂的畢業典禮,這顆70-200mm的表現可能會比100-400mm好些,是不是?原廠最近出了2X III,或許拿來配70-200mm f/2.8,也能跟這顆100-400mm有類似的效果,不知道你認為如何?

也看過YU-EN的部落格,我個人是猜想YU-EN需要照人的機會可能不小(畢竟結婚後,或以後還有小朋友。),所以,或許可以一樣考慮70-200mm f/2.8 IS2這顆。想照野生動物再加個1.4X或2X,不太挑剔或也是不錯的搭配。

這次在比較鏡頭,注意到70-300mm f/4-5.6 L這支新的L鏡,價錢和100-400mm差不多,也真的差點兒買了,最後就是上面說的理由改買了70-200mm。這支新鏡頭比起100-400mm,最大的優勢應該就是輕便,長度只有3/4,重量只有2/3,操作便利性應該是好一些。只是不知道這300mm和400mm的差別是不是很大就是,你覺得呢?

看你這一篇,看到「林盲腸」還真笑了一下,還真沒注意過這個梗。你真是很注意英文的組合,哈。只是台灣人說的盲腸,大半是說"Appendix"就是。還有籃球和足球分數的比喻也很傳神,只是我知道在很多地方,足球迷比籃球迷瘋狂多了。自己看球是覺得,籃球就分數接近的最後幾分鐘緊張刺激好看,而足球分數低進一球就能興奮很久。

itchiang(thor) said...

因為最近天氣不好,所以攝影效果也不會好,不如留在家寫點東西,順便調節體力。

這顆70-200mm f/2.8 IS II出手可不便宜,我之前考慮過一代的二手貨,但覺得我目前對這顆的需求很低,因為我不照人,真需要的話手上光圈小一級的小小白IS應該還堪用。你買了那顆,可能還可以客串去幫人家照婚禮(可能還需要閃燈)。以你的情況,確實買70-200mm加2x比100-400適合,只是以你之前在我這邊的留言,實在沒料想到你會去買70-200mm二代的這一顆就是。如果有了70-200mm f/2.8,那買個1.4x就差不多是70-300mm了,所以這顆的錢你也可以省下來。100-400mm這顆還是以戶外為主,室內或晚上得靠機身ISO補,f/2.8跟f/5.6在這種情況下差不少,尤其是不能用閃燈的情況下,不過你設定的禮堂這類場景都是可以用閃燈就是。

一般2X犧牲的光學效果會較差,所以只建議到用1.4x,但我沒用過所以不知道,再加上現在有三代的2x,也許會有改善,不過我不會太期待。我自己的目標是買400mm f/2.8與2x的三代,不過短期內不會做,以我認真照野生動物一年的心得,最大關鍵其實是等。不管再好的裝備,如果沒有時間去等,效果都很有限。300mm跟400mm說差多不多,差少也不少,很多時候是奇蒙子的問題,基本上照野生動物還是the longer the better。

林盲腸是PTT那堆人發明的,我就照著用而以。

Yu-En said...

其實沒有,我什麼都照就是不太照人,為此常被朋友家人抱怨:P 對我來說最適合的就是全片幅+24-105,我就這麼一機一鏡走遍天下一陣子了,覺得已經相當足夠,最近覺得常跑國家公園,常常會有望遠端的不足(either景太遠或者拍動物),因此我猜最後我的組合就是全片幅 + 24-105跟APS-C + 100-400,應該可以打遍天下了。

我對於作者大能夠完全抵抗全片幅的誘惑真的很佩服啊。

itchiang(thor) said...

旅遊風景照通常需要深井深,不是淺井深,大部分的場合井深淺對我要的效果是有害的,尤其是我現在常照些不是很傳統的風景照。一些風景照用FF,常是因為要洗很大張相片的商業用途。Olympus的4/3或是M4/3的2x cropping factor其實更適合我,井深會更深,不過換系統太貴就是。

井深淺對照野生動物在某些場合也是有害的,有些時候我是真的希望有個比如5x cropping factor之類的機身讓井深可以不要那麼淺(一些superzoom的相機是可以做到,但鏡頭的quality不夠就是)。我很清楚我的需求是深井深,所以FF對我沒什麼吸引力。

Toddler said...

Canon teleconverter 2x III在amazon已經有些review,好像評價不錯。不過有一個人只給一顆星。
http://www.amazon.com/review/R155XH2KVQW8JE/ref=cm_cr_pr_cmt?ie=UTF8&ASIN=B0040X4PV8&nodeID=&tag=&linkCode=#wasThisHelpful
所以,要買這種extender要注意鏡頭光圈的問題,要大光圈才行,不然就只能用MF。你說你想買400mm f2.8和2x,真的是很夢幻的組合了。不過400 f2.8要價超過7000,新二代的要11000,真不是尋常百姓能下得了手的。

不過我想問的是,你的野生動物的照片(還有最近sandhill crane),在我們欣賞的角度來看,簡直已經是夢幻的境界了,很難想像還需要加強硬體設備。能否分享一下,你目前的配備下,還有哪類型的照片(或狀況)你會覺得力有未逮呢?抱歉好奇多問,純學習增長攝影知識。

itchiang(thor) said...

一般光圈得大於f8以上自動對焦才能work,所以對於f4光圈的鏡頭,1.4x還可以自動對焦,2x就不行了。想要2x也能自動對焦,鏡頭本身必須至少是f2.8,這是Canon的狀況。

我手上有另一個Kenko的1.4x,用在70-300m的f5.6還可以自動對焦,但非常慢就是,很多時候變得不切實際。

即使去問手上有800mm鏡頭的人力有未逮的事,他保證也可以列出一卡車的事情給你看。我可以簡單列幾項給你,比如我還沒照到coyote與很多動物的的pup、我還沒照到sandhill crane金雞獨立的睡覺姿勢、我沒照到熊過完河甩水的鏡頭、我沒照到熊抓魚的鏡頭(尤其是不准在Alaska照)、我還沒照到bald eagle與osprey捕魚的鏡頭、我還沒照到狼幹掉elk後的howl畫面、我還沒照到elk與很多動物正在mating時的鏡頭......,不管你手上有多少很好的野生動物相片,沒照到的好畫面永遠遠大於你已經照到的。

最好的方式是自己親自去玩一下,比如大部分人住的附近大都有可以方便打鳥的地方,打幾次鳥回來後很多問題很快就會有自己的答案了。

Yu-En said...

我這次出門旅遊特地租了t3i跟這隻鏡頭,不過總覺得拍的動物都是糊糊的,當然第一次經驗失敗我也不太意外啦,只是常常都已經快門1000以上,有時到4000了,還是給我糊掉,不知道是對焦問題還是哪裡沒注意。我沒腳架硬是手持可能也是問題(手有靠著的有好一點),好奇問一下你大多數照野生動物都有上腳架嗎?

itchiang(thor) said...

我用這鏡頭至今二年多從沒上過腳架,全都是手持照的,不管是野生動物還是風景。

會糊的一種可能性是對焦對錯地方,如果你用的對焦點是自動讓相機選,當背景或前景複雜時自動對焦點可能會對到那些地方而不是動物身上,比如動物只有下半部被草叢擋住,自動對焦就可能對到草上去,你可以換成中點或其他點對焦,不要讓相機自己選。如果相片有些地方是清楚就只有動物是糊的,就可能是這種情形。

當然,手持不穩也是一種可能,倉皇之下馬上瞄馬上照是有可能糊掉的,如果相片全部糊比較可能是這種情形。

Yu-En said...

我基本上全部只用中央點對焦,所以才懷疑相機對焦有問題。回家放到電腦裡再來檢討真正原因好了,大概手真的不夠穩,畢竟重量實在不習慣,全用手持實在很猛,相當佩服 :D